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508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合作新征程

(2014-12-15 07:09:41)
标签:

家校合作

分类: 家校共育

1211日下午,“虹口区家校合作机制创新推进会暨《现代学校制度下以章程建设区域推进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课题启动仪式”在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举行。这是虹口教育区域推进家校合作的新起点,也是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的具体行动。我区所有中小学校长、德育室主任等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包括复兴实验学校的教学展示、家校合作的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策略介绍,区域推进家校合作的工作布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郁琴芳主任的点评等。在会上,我也做了一个发言,要点如下。

 

首先感谢复兴实验中学的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给我们进行了一次非常生动的家校合作的展示,让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做好家校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也要感谢教科院的相关专家,为我们这项研究把脉导航,有你们的全力支持,相信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的。

本学期我们的校园长例会有了一些变化,不再固定在教师进修学院大礼堂召开,而是根据工作实际选择相应的学校,给大家多一些现场感,提高会议的实效性。11月份我们在复兴高级中学一起聆听了李希贵校长的《学校转型》,今天又在复兴实验实地考察家校合作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关于区域推进家校合作工作,我想谈三个方面的想法。

第一,推进家校合作的背景

推进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是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深入推进家校合作,在学校事务的处置中保障家长的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决策权,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必须顺势而上;二是虹口区争创上海市文明城区的要求。文明城区创建的诸多评价指标中,有不少指标与教育直接相关,其中就包括家校合作的指标;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的要求。要求教育将家校合作纳入到学校的章程之中,将家校合作和“依法治教”紧密结合,丰富并完善教育治理的内涵,促进教育的转型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教育的抓手

建设绿色生态教育,是虹口教育的奋斗目标,目前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绿色生态教育,就是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形成合力。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位、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教育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前几年,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来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教育水准的整体提升。几年来,这一探索得到了各中小学的积极响应,也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事迹和案例。如果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点是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的话,推进家校合作,就是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形成工作的合力。

我们还在探索的另外一项工作,是公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目前全市有三所学校在进行试点,其中两所学校在虹口。在试点学校,学校开门办学,同时邀请社会贤达如教育专家、社区各界的代表、部分家委会成员、教师代表等组成理事会,定期对学校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和讨论。这实际上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第三,明确工作推进的重点

首先,本课题实施的重点是“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家校合作的形成层面,要将家校合作与学校转型、学校治理等相关工作结合起来,从制度层面保障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要通过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支持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评价等方式,来实现学校的转型。

其次,家校合作的关键词是“沟通”。这句话大家平时都在用,但真正做到位的不多。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们总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却不会倾听对方的声音、理解对方的意图。要通过营造沟通的文化、拟定沟通的规则、明确应对的姿态,营造平等、和谐的沟通环境。

再次,要明确推进的路径。比如说建章立制,从学校的层面讲,就需要在学校章程中对家长合作提出要求,在学校制度建设中,明确家校合作的实施流程和规范。从家委会的角度看,就需要建设该社会组织的章程,保障家委会有法可依,家委会的活动依法可循。每所学校都有自身家校合作的特色,比如有的注重在家长学校培训课程的开发上,有的注重在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要求和落实方式上,这都是很有价值的探索,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都将会支持大家的这些探索。要把家校合作和学校整体转型有机结合,立足长远,注重实效,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