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的培养看教师的成长
(2014-11-04 14:22:32)
标签:
专业发展 |
分类: 报刊发文 |
近几年,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一件事情,那就是医院对医生的培养模式能否在教育上有所借鉴。医疗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教育促进人类的精神成长,教师比医生的工作更复杂,教师的专业性应当要求更高一些,然而现实正好相反,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四见习、大五实习,毕业后通常先是转科,就是去每一个科室待几天,几个月后再固定自己的从医方向,确定下科室来后并不是让他独立工作,要由科主任或者资深医生带上半年左右才能逐步独立工作,这半年左右的时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跟着老医生查房,挨个房间查看每一名患者,查房完毕后,按照分工,年轻医生要写出每一位患者的病例,资深医生现场指导,并加工修改年轻医生的病例,点出注意事项。医生的进修轮训大多是脱产半年以上的培训,大部分医生很注重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诊室里一有空闲他们都在学习。
医生培养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教育部门和学校学习借鉴的。
一是培养医生不仅重视“学”,更重视“习”。医学院校本科前三年是学,其中也有很多的试验,大四后到从医一年内主要是“习”,医生从上大学到基本独立工作“学”与“习”大体各半。而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毕业年级的实习时间大多在五周左右,在“习”上下的功夫显然不足。
二是对医生岗位培训的要求比教师要高。医生的岗位培训或进修学习,大多是上挂高等院校或上级医院顶岗、脱产半年以上,三五年就有一个周期的培训,医院的各类讲座几乎每周都安排几场次。教师的培训时间短、脱产半年以上的培训几乎没有,学理论多,“习”的内容少,培训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是查房后的短会对年轻医生有着重要的传帮带作用。查房让年轻医生接触患者,了解病情病因、特点和治疗措施,写查房记录让他们积累对治疗的认知。每个人的记录被科室主任或者老医生检查后存档,多年后,还能找到那些留给自己疑难杂症终于破解的启示。很多学校也要求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然而有几个老师去写教学实录、记录教学后记,哪怕是只言片语。有几个老教师去审阅年轻教师的记录并给与指导。多年后,那些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价值的案例还能记起多少呢?
四是对危重疑难病人进行联合会诊。医院面对危重疑难病人设立了联合会诊制度,多科会诊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目前的诊断、治疗方案是否准确、适宜,需要进一步做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最需解决的问题,并发症的处理,预后分析,确定今后诊疗方案,最后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病历中。受邀请参加会诊的多科专家必须仔细阅读会诊材料,了解本次会诊讨论内容,对诊断、预后评估、治疗方案等做出判断。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主持会诊。这与学校的集体备课有相同之处,会诊讨论的是人的病,集体备课多讨论的是教材内容的难点疑点,很少关注到一类学生或个别学生。
五是医生看病越来越依靠仪器检查的结果。现在看病特别是西医,望闻问切越来越淡化,越来越注重仪器检查的结果,用数据和事实来做判断,因此,越来越重视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而在学校教学方面,不注重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想象相当普遍,不深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象还比比皆是,不了解学生怎么因材施教,承认教育是科学就应该追求精准细致,承认教育是艺术就应该不断创新超越。(山东教育报10月6日3版头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