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优质课好看、可学、实用
(2014-07-21 16:03:56)
标签:
优质课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优质课形式之新让人大开眼界,课件之精让人啧啧佩服,教法之活让人闻所未闻。可是课后回味,总感觉若有所失,缺什么呢?缺实在。
一、铲除霸权真实为本
案例一:新课改要活,“活就是体现新课程精神,死就是旧课程套路”,不少教师如是想。于是,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原来的满堂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听了一节语文课,整堂课教师前前后后共设计了十几个问题,或单独提问,或集体讨论,像扔炸弹一样,一个个的问题,对学生狂轰乱炸。时而步步紧逼,时而节节诱导,直到他们乖乖就范,请君入翁。老师终于如释重负,总算启发成功,教学过程水到渠成。其实,名为以学生主体,实质上还是学生为傀儡。老师还是至高无上的霸主,发号司令,让学生亦步亦趋。我们分明感到老师的虚伪,学生的悲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上,不管是基于什么功利目的,面对的总是活生生的富于思想的学生,至少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该老师三言两语说清讲透的老师畅讲有何妨?何必故意绕来绕去兜圈子设陷阱让学生钻,该让学生自己在朗朗读书中感受的,该让学生静心默读中领悟的,就应该放手学生自己去做,何必老师辛辛苦苦手牵羊?本来课文文质极美,偏偏受制于人,学生还能有何兴趣?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不能为了追求现场效果,不顾学生实际。
二、钻研文本朴实为妙
案例二:新课改之新,当然要在形式上变花样,于是各位老师大显神通。语文课,有的上的象说相声,说学逗唱,群情振奋,但不知所云。有的上的有几分象演戏,大搞煽情。有的象音乐课,流行音乐贯穿始终。有的课件,有声有色,看的眼花缭乱。总之,虽说是精彩纷呈,可总感觉四不象。学生时而表演,时而讨论,看上去热热闹闹,可实际上脑袋空空。在浮华中哪有心思对文本字斟句酌的理解,学生的语感,文中渗透的情感,作者妙笔升华带给人的美感,更无从体验?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追求形式之新颖而刻意包装,将教学的内容置之不顾。那是课堂作秀。其实,过分地追求课堂教学上的花样翻新,浓妆艳抹,往往是希图以此来填补内容的平乏和肤浅。还是史绍典先生讲得好:“语文永远是语文!”抓住语言文字,抓住读,朗读、诵读、吟读、品读,把课上得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朴朴素素,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就是简约和实在。当然,这种简单与朴素不是马虎了事,而是厚积后的薄发,是深入研究学情,反复揣读课文后的精当设计!真希望我们的语文先生们不要再迷恋那些形式上的热闹,把功夫花在读书上,把课上得实在点。不信你看孔子那位世界级的名人,他在教授弟子的时候,哪一次花样迭出的呢?再看当今几位语文大师,他们的教学哪有繁杂的教学环节,哪有花俏的教学手段,有的只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的海洋中畅游,在文学的殿堂中徜徉,有的只是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三、拓展有度扎实有效
案例三:时下流行的课改模式:大体上是四步走。1、整体感知2细节分析3、探究讨论4、拓展迁移。这模式也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好多老师纷纷效仿无可置疑。问题是许多老师抓住拓展为教学高潮,把它作为出彩点使大力气。他们认为
拓展当然可以,但要适度适量,不要生拉硬扯,不要本末倒置。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是“举一”,只有巩固了课内文本,学生对课外才会“反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定要务本务实,“任凭你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语言文字包罗万象,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情理辞章,把现有的文本扎扎实实学懂学通学透已颇多不易,何来课外补充?贪多嚼不烂,反而搞坏胃口。一节课应该有一节课的目标,学一课有一课的收获,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是助长学生浅尝辄止的浮华之风,这是读书人之大忌。
总之,在我看来,时下语文教学优质课的探讨走入误区,乘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场景中,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牢牢记得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