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常常“谈恋色变”,害怕早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这种恐慌比早恋本身更有害,因为产生感情是正常的,但要让正常的东西躲躲藏藏,问题可能就来了。
1、要正确认识早恋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异性的吸引是人性的自然反应,是种正常的情感需求,应该认识到,早恋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性生理成熟提前的趋势造成的。建议以接纳的态度去与孩子正面探讨这个问题,教孩子如何协调这种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意识到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并帮他们确立长远目标。要让孩子懂得,人的成熟不光是性的成熟,更体现在人格精神等方面,要教育他们将情感集中到事业等更美的追求上来。同时,应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的社会环境。
2、发现苗头要镇定从容。
有的家长发觉孩子有了早恋苗头,第一反应就是慌乱急躁。于是,很多家长选择了错误的方法,草率行事,将苗头变成了事实。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家长静下心来查找原因,分析孩子目前的状况,再冷静地与教师沟通,一起商量对策,对症下药。
3、不要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要用家长的身份来使对方接受一个规矩,你有没有一个说法,让他听了以后觉得你有道理,他要按你说的道理来想问题和调整自己。
最简单的方式方法,你断然否定他们之间的来往,这肯定是不妥当的。你对孩子说:你这种交往是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甚至大骂一顿,盲目地一味指责孩子,这样反而令孩子厌恶、逃避,效果会适得其反。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和对方成绩下降时,给你和老师做工作提供了一个基础,这个时候做工作是最合适的,也是来得及的,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4、温和教导。家长往往将孩子早恋视为丢人现眼的事情。发现孩子早恋后,家长们非常恼火,有的指着孩子的鼻子臭骂一顿;有的责令双方互不来往;有的逼孩子写检查、交情书;还有的甚至绞尽脑汁地让孩子休学、转学、退学
……
这些极端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灵。其实,家长与其暴跳如雷,不如下一场毛毛细雨。不厌其烦地和孩子谈心、心平气和地沟通、和颜悦色地分析、语重心长地劝导,这些才是将孩子拉出早恋的泥潭的明智之举。
5、守口如瓶。将孩子早恋的事情公布于众是处理早恋问题的最大忌讳。有的家长大声地宣读孩子的书信,让孩子感到很没面子;有的家长跟踪孩子,以便掌握他们的行踪;还有的家长甚至直接到班上公开揭露,让子女无脸见人。这些做法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有的孩子认为,既然已经世人皆知了,就干脆大大方方地谈恋爱;有的孩子由于认为自己已经名誉扫地了而感到苦恼、孤独、压抑;有的孩子则变本加厉地拿早恋当儿戏,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对早恋的处理绝不能公开化,而要为孩子保守秘密,不对外宣扬。
6、要从父母自身找原因。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父母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或者拆散他们,而是要多想想,父母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以致孩子非要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这样想一想,有助于父母更加理解孩子,并理性地处理好孩子早恋的问题。真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将心比心,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给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不要把过多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尽量帮孩子减压,早恋现象以及带来的危害是可以减少的。
其实孩子早恋只需要家长正确对待,不必太过惊慌,只有自己把握好大的方向,做好孩子的指明灯,那么早恋就是不可怕的了。
专家观点:
晏秀祥:孩子“早恋”是好事
“很多家长谈早恋色变。其实早恋是好事啊!”晏秀祥主讲的《父母做对了,孩子更优秀》的专题报告解答了很多让家长困惑的育儿问题。他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龄异性的赞扬和肯定。“青春期没收到男生‘小纸条’的女孩更容易自卑。”
3-6岁是性观念空前好奇的阶段
晏秀祥还提到,3-6岁是孩子对于性观念空前好奇的阶段,而父母过于简单粗暴的回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因此必须耐心回答、循循善诱,当孩子对于生殖器表示关注时,“往往不把它当回事就不是一回事。”
他说:“孩子摸耳朵、鼻子时你毫不在意,他摸生殖器时你却大惊小怪,这就会起反效果,孩子会觉得摸一下‘那个地方’会引起你的关注,于是反而经常为之。因此以平常心看之,孩子就不会特别去关注自己的生殖器。”
当孩子提到与其他小朋友“结婚”的字眼时,也不要“以大人之心度小朋友之腹”,这其实是小朋友表达与其他小朋友亲近的一种方式。
收到“小纸条”的女孩更自信
“孩子进入青春期主要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对异性好奇,二是开始反抗,三是对未来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了,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出现这些特征,家长可能还注意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很多家长谈早恋色变,早恋其实是好事啊!”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同龄异性无异于一面镜子,他们经常拿来‘照’,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同龄异性的赞扬和肯定。”
13岁-17岁的女孩,如果曾经收到过两三个男生写给她的“小纸条”,她会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自信,她会觉得自己很优秀;相反,这一阶段的女孩,如果从来没有收到过男生的“小纸条”,即使她的成绩再好,她也会自卑,她会充满挫败感。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早恋不要慌张,而是要带着赞赏的态度去引导。“如果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却对异性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并不正常,家长这时候倒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是否压制了孩子。”(广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
马筠:“早恋恐惧”比“早恋”更可怕
刘丽是一位长相清秀甜美的女生,在一所很有名的重点高中上高三。当她来到医院咨询时,她的打扮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留着一头短发,一身男式的休闲运动衫,连衣裤和运动鞋的颜色也是“中性”的,穿着打扮竟看不出一点女孩子的色彩和特点。
刚开始谈话,她就开门见山:“我想咨询专家,想解决困惑了我几年的心理问题。究竟怎样与异性交往?高中生谈恋爱对学习是有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还是就像老师、家长说的那样有害无益?有没有中学生既谈恋爱而又双双考上大学的先例呢?怎样处理早恋才能促进学习而不是影响学习成绩呢?我能不能搭理班上的男生呢?”
听了她迫不及待的提问,接诊的专家猜出她的困惑跟情感有关,于是耐心询问:“是不是你和哪个男生相互有好感?”“我是要知道,我逃避了两年多的早恋情结,究竟会多可怕?”“可怕?你怎么会这样想?初恋不是很美好吗?”“难道不可怕吗?”刘丽疑惑地说,“上初三的时候,我有一个同桌,她聪明漂亮、成绩优秀,和班上一个男生恋爱,结果两人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中考时连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妈妈反复对我说:“千万不能早恋!如果早恋了,就算你学习基础再好,脑子再聪明,学习成绩都会走下坡路,更别想升入好学校!所以我听妈妈的话,绝不和男生有来往,结果中考时,我以满意的成绩升入最好的重点高中。”“是啊,中学生谈恋爱是不大合适,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害怕也没有必要,你现在担心什么呢?”
刘丽沉吟良久,仿佛下定了决心,才缓缓地说:“我害怕男生的目光。上课时我不敢回头,因为担心回头与某个男生的目光接触。实际上我不是怕男生的目光,而是怕男生喜欢我,怕他们追求我,怕因此妨碍学习、葬送了前途。所以,上课时我连头都不敢灵活转动,生怕男生以为我看他们,然后就会有麻烦。我从来不打扮自己,而且总穿很落伍的衣服,就是为了不去吸引男生的注意。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太压抑了,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马上要高考了,前天我又收到了男生的约会字条,还约我出去散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想接受邀请,和他出去散步,是吗?”刘丽迟疑了一会,终于点点头:“可是妈妈说,和男生交往等于早恋、等于荒废学业,而这也是被教训证明过的例子。我不敢呀。”
刘丽是一个单纯向上的好姑娘,妈妈的话让她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才会如此紧张。她没有与任何一个男生单独相处过,更别说谈心了。可是现在高考在即,她却高度焦虑,焦虑的背后是内心剧烈的冲突。母亲的教诲使她认为应坚决关闭与男生正常交流的大门,但开始觉醒的成长发育意识又使她有与男生交往的渴望,于是在这种冲突中,她学习效率下降,并成为最使她恐惧不安的事情。毫无疑问,刘丽患了“早恋恐惧症”。
“早恋恐惧症”比“早恋”更可怕。刘丽害怕男生的眼光,害怕同他们说话,接到男生的字条更是心神不宁,这种恐惧心理已严重影响到她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怎样让她“脱敏”呢?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转变,而这方面她的父母起着关键作用。
马筠主任建议,刘丽回家要与母亲多交流沟通,让妈妈明白给女儿灌输的观点已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妈妈要慢慢纠正自己对男女生交往的错误看法,认识到社会在进步,男生女生之间来往其实是蛮简单正常的事情,男女同学也是可以经常谈心的,只是被父母想象得复杂了。如果说中学生谈恋爱妨碍学习,那么比起患“早恋恐惧症”带来的对心理健康的伤害,哪个更可怕呢?事实上,完全禁止异性同学交往而造成的危害,比真正早恋带来的危害更大!
同龄人之间需要心理安抚
从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可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其实并不想陷入早恋,关键是,不想早恋的少男少女,也非常需要异性交往,在异性交往的实践中,他们才能够知道,怎样做才能避免早恋。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重要的是把握分寸,只要“发乎情,止乎礼”,男女同学间正常的交往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许多家长唯恐孩子早恋,严防死守,却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问题就出在思想不够开放,观念不够健康,而最后受害者,恰恰是他们最不愿伤害的孩子。
专家给刘丽开出了心理治疗处方:每周与男生聊天两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事实证明,男女生接触并不可怕,除了早恋,男女生之间还有真诚的友谊。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安抚是最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刘丽已经克服了焦虑情绪。她说:“原来,男生也并不可怕,他们真是像我的哥哥、弟弟一样,对我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在学习上和生活中都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安全、很开心。我终于又能放下心中的包袱,安心学习了。” (专家系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的副主任,本文由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张颖整理)
我们不缺对早恋的恐惧与反对,我们缺少的是关于爱的教育、关于爱情的正面宣讲,所以,离婚率越来越高,伤害也很大。正确引导好最纯洁的爱恋是成人的重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