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学生怕开家长会,家长会后家长该怎么做?
(2014-04-11 10:28:30)
标签:
孩子怕开家长会育儿 |
分类: 家长学校 |
家长会后的教育方法亟待改变
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淑敏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是一种迁移教育,把老师的要求放入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
比如老师在家长会上说,孩子做题要有步骤,家长就要在平时注意要求孩子做事有秩序,从而带动学习方法上的进步,这里贯穿了家长的思考过程。然而,在家长会后,多数家长只是简单重复老师的要求,甚至用严厉的态度让孩子记住。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听到的是一样的指责,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让孩子学习进步的目的。
而且,有些家长在家长会后教育孩子时,也习惯于把自己对孩子的看法与老师的意见相结合,夸大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这会使孩子认为老师没有如实反映他在学校的情况,对老师也产生抵触情绪。
老师为了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不仅将家长会上说的话斟酌再三,还会隐瞒一些情况。这样就使家长会失去了促使孩子进步的作用,并且成为老师、家长和学生的矛盾集合体。
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主体,他们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家长会正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机会,以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过去的家长会相当于老师进行的批评会,既批评学生不用功学习,老师也比家长高一等,批评家长没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这就使家长失去了教育的主体地位,甚至搞得许多家长感觉很没面子,对开家长会有抵触情绪。
其实,家长会应该是老师和家长平等交流的平台,老师要做的是为家长提供有效信息,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改正的方式。这才是改变家长会现状的关键所在。
过去老师一个人唱主角的家长会形式也要有所改变。首先,减少科任老师发言的比重,找一两门问题最突出的科任老师发言即可。原来的家长会总是校长讲完了,科任老师讲,然后班主任再讲,家长一听就是三四个小时,积极性肯定不高。要尽量缩短家长会时间。
其次,要让家长回归主体地位,就要给家长提意见的时间,让家长有参与感,愿意来参加家长会。同时还可以请优秀家长介绍经验,请进步大的学生讲学习方法,请学生诉说自己的苦衷,将这些内容融入家长会,可以使形式更灵活,信息交流更彻底,效果也就更好。
第三,老师要在家长会前认真备课,向各科老师收集信息,通过电话和家访的形式了解家长的要求。老师在家长会中应该充当信息交流桥梁和组织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