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个怎么办之八: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2013-12-05 08:49:39)
标签:

阚兆成

安全教育

育儿

分类: 家长学校

   调查〗因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占我国儿童死亡总量约1/4目前每年约有16万0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中国每10名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中至少有1人是儿童,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位居世界第一。青少年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

 

一、当前我国儿童安全状况

根据对有关调查数据(注:劳凯声、孙云晓主编:《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梳理,我国儿童安全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因意外伤害造成儿童死亡占我国儿童死亡总量约1/4统计表明,我国儿童伤害最大因素依次是:交通事故、中毒、跌伤、烧伤、溺水、动物咬伤和其他意外损伤。我国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死亡,占儿童死亡总量的26.1%,即每100名死亡儿童中就有26人死于意外伤害。目前每年约有16万0至14岁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儿童因伤致残。儿童意外伤害已经超过4种常见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的总和,不仅导致儿童伤亡、残疾,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儿童身心健康、正常发育和学习。

2、游戏和运动中受伤居校园伤害之首2002年一项全国10个城市12岁至15岁(S=5846)学生调查显示,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比例最高,“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53.6%;其次是“由于学校楼梯或其他通道拥挤所导致的事故”,“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13.1%;“上实验课时受伤” 的人数比例是6.0%,其中“因受伤而住过医院”的人数比例为5.5%。调查还发现,有41.3%的人选择“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从来没有专门维持交通秩序的人员”。这说明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严重漏洞,这无疑增加了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国存在安全事故及其隐患的学校比率较高,而且,游戏和运动中的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间段特别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3、放学之后、自由活动是儿童最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在对教师、父母调查儿童“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时,教师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选择率分别为:47.0%、38.9%、8.8%;父母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放学以后、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课和实验课,选择率分别为:41.3%、40.3%、12.9%、1.5%。统计发现,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均是儿童活动较多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基本没有成人在场。 门卫制度方面的漏洞已经成为公认的校园安全隐患,应引起学校管理者注意。同时,儿童校园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和父母“最不能放心”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是无成人在场时,儿童活动较多的场合,因此急需对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4、家庭暴力是儿童遇到最多的暴力伤害暴力伤害通常对儿童身体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严重的。重者可造成残疾或死亡,轻者造成身体损害。近年来,儿童所受到的暴力伤害有增加趋势,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大伤害源。调查发现,家庭暴力是儿童遇到最多的暴力伤害,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经常采取打或骂方式。调查显示,60.9%的孩子在家中挨过打,84%的孩子在家里挨过骂。同时,儿童在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具有强烈反抗愿望,甚至想采取极端的自毁手段来报复施暴者。儿童对暴力伤害的恐惧比其他伤害要严重。例如他们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的选择比例高达41.2%。调查显示,西部城市和中小城市中,对“害怕受到别人威胁、打骂”选择比例要高出大城市约15%。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打学生现象仍有存在,有15.4%被访学生报告曾被教师打过。此外,高年级同学的暴力也是儿童遇到较多的一种暴力伤害,有38.6%的学生有过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经历。我国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被打的现象,父母打孩子的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打孩子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的行为,而体罚学生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所明确禁止的行为,但在现实中,这一现象却较普遍地存在。这一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有关儿童权利、成长等观念的进一步反思。

5、我国儿童的隐性伤害多发生于家庭儿童所受到的隐性伤害还包括饮食状况。调查发现,接近8%的儿童午餐没有规律,或用零食、方便面代替,或在快餐店或用盒饭解决。比较而言,小学生的午餐状况好于初中学生;初中阶段午餐无规律者的比例逐渐上升。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对食品中的人工添加成分的有害性缺乏认识。这些都会给儿童带来隐性身体伤害。 隐性精神伤害则多发生在家庭中。8.6%的孩子说“父母经常把我一个人留在家中”;47.4%孩子说父母偶尔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家中;11.7%的孩子曾经遇到过“父母只顾自己,不关心我”的情况。此外,还有9.1%的孩子把父母不关心自己列为最害怕的事件。近20%的儿童在遭遇伤害或受委屈时不告诉任何人或找不到人诉说。而把父母吵架、打架列为“自己最害怕的事件”孩子的比例高达35.7%;45%的孩子遇到过父母吵架或打架的情况。

6、社会及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欠缺与高发安全事故及其隐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对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却很差,由于自身行为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比例很高。其中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在遇到紧急事情时,儿童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在儿童生活环境中,例如“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下水道窨井没有盖子或盖子没盖好”、“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隐患比例均较高。这表明社会诸多部门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还没有树立应有的防范意识。儿童好动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中充满安全事故隐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教师和父母们担心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之后活动时间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

7、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会要明显高于县镇和乡村。分析城市儿童多发的安全事故类型可以发现,它们多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家庭中的现代设施等因素有关。城市儿童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乡镇儿童,城市儿童因受伤而住过院的人数比乡镇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城市在医疗方面便利有关。同时,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相对乡镇儿童来说过于狭小,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 另外,现代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儿童安全事故隐患,增大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例如,各种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电器、煤气、游戏娱乐设施、城市建筑工地等都是儿童人身安全危险源。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致使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

8、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食品安全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社会所关注。最近,在我国发生的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案、浙江省“ 雀巢”奶粉案、麦当劳的“苏丹红”一号案和郑州光明奶业案等都涉及儿童安全问题,并向我国儿童食品安全现状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现有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漏洞(注:徐澜波:“食品安全事件拷问食品安全法律机制”,《社会观察》2005年第8期。),如《食品安全法》内容不全面、儿童食品检查以时段性抽查为主、缺乏儿童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和生产商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9、网络新媒体对儿童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儿童在接触网络时,多数情况是进行交友、聊天和影视娱乐,有些人被算卦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网站所吸引,还有少数人接触所谓“成人保健”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实际上对儿童来说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它们远远超过了儿童理解水平。调查显示,有22.5%的儿童有经常联系的网友,有12.4%的儿童在网友提议见面时会去见面。儿童是否有经常联系的网友、是否选择与网友见面,与其学业成绩和其父母的学历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低,父母学历越低的儿童,越愿意与网友保持经常联系,并且更愿意与网友见面。同时,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可能与网友见面,男生较女生更多地选择与网友见面,城市儿童较乡镇儿童更多选择与网友见面。调查显示,网上聊天中的不健康内容比例相当高。 考察父母对子女使用电脑时间的控制情况时,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意识到了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管孩子是否用电脑学习,他们都会嘱咐孩子注意休息,不要连续使用太长时间。另一方面,仍有47%的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限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11.6%的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根本“没有限制”;18.7%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把电脑“用于学习则不加限制”;16.6%的父母只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他们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如视力下降、肌肉劳损等。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造成儿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1、安全意识和知识的缺乏是造成儿童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交通部门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10名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中至少有1人是儿童,每年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位居世界第一,是欧洲的2.5倍。而由汽车引发的刮伤、扭伤等“小意外”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出行频仍加上天气原因,发生在车内外的事故更是频繁。而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在儿童乘车安全方面的意识还很薄弱,成人对“儿童乘车安全”存在严重误区。有76%的汽车内没有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有43%的家长认为乘车时由母亲怀抱或坐在成人腿上是对儿童有效的保护。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数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又如,克拉玛依一剧院失火烧死了3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自救求生技巧,是导致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学校、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例如,南方某市一名6岁男童在家属院玩耍,院内有一套配电设施,这名儿童未注意看配电设施周围铁栅门上的高压标志,沿扶梯爬上操作平台被电流击伤,造成高位截瘫。此案例说明,由于成人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忽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儿童没有相应的安全知识,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孩子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

  三、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凡是儿童在家里、学校、幼儿园期间都要有家人照看和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儿童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孩子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家庭、幼儿园、学校应建立沟通,齐抓共管对孩子实施安全教育工作,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抓住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 

树立安全意识,是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看图画、看电视等形式,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让儿童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比如,我们在告诉儿童各种物体的用处时应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物体可能带来的危险;也可通过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认识水、电、火等危险物体,甚至可以让孩子亲身去体验一下装满热水的杯子烫手,电笔放在电插座中闪火花,火柴可使纸燃烧等,从而强化儿童的安全意识。但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采用恐吓的语言和手段,以免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形成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性格。

儿童周围发生的意外事故,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生动事例。例如,某个小朋友玩滑梯时摔伤了,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例,引导小朋友议论为什么这个小朋友会受伤,应该怎么做才可以使自己安全,不被伤害。同时,引导大家去想象受伤小朋友的痛苦,大家应该怎么去安慰他。在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培养儿童的爱心。

3、培养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孩子躲避伤害。例如,孩子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学校、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在对儿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让孩子学会识别危险的同时,还必须教给他们预防意外事故的方法,以防不测。让儿童认识周围环境,熟悉游戏规则。一般来说,儿童意外事故多发生在家庭、游戏场所和道路上。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让儿童熟悉和了解这些场所中常见物体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记忆力,扩大其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比如,教会儿童正确使用餐具、刀剪,使他们懂得不能随意攀爬阳台、触摸电器等,让孩子记住幼儿园各种大型游乐器械的游戏规则,教孩子行走应注意交通信号和来往车辆,走路必须走人行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无疑,懂得了这些基本的安全常识,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自我保 护的方法。

模拟训练儿童的应急能力。对于一些危害较大且容易发生的事件,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儿童进行模拟,从中学会避险方法。例如,交通事故是目前现代化大城市发生率最高的意外事故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设计“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自己扮演警察和行人;设计汽车迎面而来的场景,使他们从游戏中了解交通规则,学会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也可以带领儿童实地参观城市道路,观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等。

4、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周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学会说话、走路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这里碰一碰,那里摸一摸。在宝宝们欣喜地探索未知世界时,却不知道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所以,宝宝一周岁以后,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了。(1)环境教育。“不能玩火玩电,不能碰锋利的东西,不能从高处往下跳。”父母常常这样提醒宝宝,不能做危险的事情。但是没有亲身经历,宝宝就体会不到“究竟有多危险”,所以他们很快就忘了提醒,更有好奇心强的宝宝“以身试法”。父母可以试一试环境教育的方法,在家中贴一些形象的图片、安全标志、照片等,例如玩火引起火灾的漫画,宝宝经常看到这个漫画,也自然理解、记住了“不能玩火”的道理。对年龄大一点宝宝,父母还可以鼓励他们把平时听到、知道的安全隐患画下来,像其他家庭成员和客人介绍,宝宝的印象就更深刻了。(2)游戏教育。宝宝乐于在游戏中学习,父母可以通过情景游戏、角色游戏的方法,渗透安全教育。例如要教育宝宝不要轻信陌生人,可以创设宝宝一个人在家的情景,妈妈扮演陌生人敲门,宝宝要怎样应对?游戏以后,父母可以问问宝宝如果真的碰到不认识的人,要怎么办?让宝宝动脑筋回答。很多宝宝喜欢玩过家家,父母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故意做一些危险的事情,这时候宝宝反而会提醒你呢!如果宝宝也没发现你的做法不当,就可以在游戏中及时教育宝宝。(3)随机教育。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当发现宝宝一些不当的行为时,及时提醒他这样做的危险性。例如宝宝不小心把很细的珠子塞到鼻子、嘴巴、耳朵里面,父母就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险性——多举例子。又如看到宝宝在玩锋利的剪刀、刀片,父母要抓紧时机教育他锋利的物品容易割伤手,并带宝宝到商场看或买一些儿童用的剪刀,教给他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样,宝宝就明白锋利的物品不适合自己使用,可以使用一些适合儿童的工具。(4)分清鲁莽和勇敢、虚幻与真实。电视节目尤其是卡通节目包含很多虚幻、夸张的表现方法,例如超人会飞、刀枪不入,又如一些打斗场面,宝宝分辨力较低,容易模仿,发生安全事故。父母要注意教育孩子分清鲁莽与勇敢、虚幻与真实的区别。

5、加强儿童的体能训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速度以及手、腿肌肉的力量,是影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但往往缺乏通过强化儿童的体能来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事实证明,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脱险的通常是那些手疾眼快的“机灵鬼”,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应速度快、动作协调能力强。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从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新角度重视儿童的体能锻炼,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像跑步、拍球、郊游之类的户外活动及需要开动脑筋的各种游戏,在增强儿童体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6、家长做出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来正确引导孩子。    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人群中老人和女家长居多,老年和孩子、女家长和孩子这两对弱势群体的组合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安全隐患。大家都目睹在上学、放学时段接送孩子的情景:快速骑着电动车,在转弯处、在车辆拥挤的地方不管不顾,急急火火只顾往前走,或许心里还惦记着家中的什么事情。

    老人和女家长接送儿童上学、放学有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年人体质较差、反应迟钝,女家长多数还要上班或回家做饭,未成年人活泼好动、行为无常,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虽然具有轻便、快捷,但刹车系统存在天然隐患,在城区大量的交通事故中,女家长比例不低。

 家长给了孩子生命,但上学放学途中又没有更多的关注孩子和的自己生命,慢个三分钟五分钟,从家早走一会就有了,晚吃一会饭也有了,何必用生命的代价去抢那三五分钟呢?

 学校教育孩子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家长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就把生命教育的效果给抵消掉了。况且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将来孩子出门不注意安全,家长能放心吗?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安全行为的榜样,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四、案例

 案例1:教女儿学用饮水机

 女儿快一岁时,对什么都好奇,尤其对饮水机的开关好奇,她外婆带着她很担心,一直看着并不停阻止,要知道这是很难的事,大人总有走开的时候,而女儿在学步车里是可以到处走动的。于是我决定不用看着了,饮水机的开关并不很危险,只要一放手水就会停,与其一直提心吊胆地看着不如让她烫到一次来得有用,很快她给烫到了,并记住了这是危险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去触摸。顺便我告诉她我们阻止她是因为这个东西是有危险的,所以要记住,大人阻止你动的东西都有道理,别以为一岁的小孩不懂,其实他们会听明白。好吧,应该是女孩明白得早一点,男孩会晚一点。

 案例2:教孩子学插插座

 女儿快两岁时,对墙上的插座孔很感兴趣,于是我拿来了她的录音机,告诉她墙上的孔里有电,是录音机需要的,插插头的时候需要拿着后面的塑料部分,这才安全,如果拿了前面的两片金属是会死的,而且手湿的时候插插座也是会死的。女儿对死还是很敬畏的,虽然未必明白具体会怎样,但总之是一件很不好很可怕的事。在两岁不到的日子里她学会了插插座,从那天起我们经常叫她XX来帮我插一下这样那样的插座,她也经常拖着她的录音机这个房间听听,再拖到那个房间听听,不用求我们帮她了。好吧,她很安全地活到了现在,从没触过电,我也没再担心过她会触电,我甚至曾告诉她,如果看到一根金属线你想知道是否带电,可以用手背靠上去试一下,有电的话会打到你,会有点痛有点麻,但记住千万不能用手心去抓,手背碰到会弹开,没危险,手心碰到会抓紧,那就是要命了。

 案例3:让孩子自己回家

女儿两岁半了,在小小班里也上了一段时间了,深深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

有次我带她去逛街,在闹市区跟她说,我要去单位一下,问她是否能认识回家的路,可否自己回家,当然她认为没问题,于是我远远跟在她后面,看她如何回家。女儿很认真地在每个路口等红绿灯,甚至在其中一个路口等到了第六个绿灯的时候才过。事后我才知道,她不单只看绿灯,过的时候还要看看有没有别的车可能在闯红灯,确认100%的安全才通过。

 其实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时候,远比大人认为的更有责任感。

 五、专家建议

    建议1: 注意安全常规

一定要教会孩子遇到危险时如何打紧急电话或父母电话。

如要单独外出,要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不要乘坐不认识或刚认识的朋友的车。

不要收受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前往任何地方。

一些家长喜欢用警察叔叔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这是危险的,应让他们知道警察是抓坏人的,可信任的,遇险一定要懂得向警察求助。

让孩子自小就树立这样的观念:偷窃、吸毒说谎等是可耻的行为。

告诉他们,在紧急、危险的时候可以不遵守规矩,可以奔跑、尖叫、踢人咬人。在学校遇到流氓欺侮时要寻求朋友帮助或告知长辈。

要建立与孩子间的信任感,让他们知道遇到什么恐惧不安的事情时要说出来,父母是不会责怪或嫌弃的。

要认识子女的朋友,常向学校了解子女在群体中的表现。

要尽量与同学一起集体外出,并且要让父母知道行踪,保持联络。

让孩子知道家长的联系电话和报警电话110。

建议2:年轻家长时常对家庭安全事项进行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

  1、家中使用的插线板是否到处摆放,或是悬挂在外面,让家中的小孩随手可及;

  2、电源上是否装有安全的电源帽,以防止小孩的手深入电源插头;

  3、不用的电器是否仍然插在电源上,或是没有放进储藏室;

  4、儿童玩具是否到处堆放,没有收拾干净;

  5、植物、塑料袋、糖果、硬币和热饮等物品是否放在小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如高的柜子上、桌子上或其他的高的地方;

  6、清洁剂、化学用品和药物是否放在安全的柜子里,或是小孩没有办法拿到的地方;

  7、家中的家具是否有很多的尖角,是否有很多的利器放在儿童可以拿到的地方,如剪刀、针等;

  8、五颜六色的气球是小朋友喜欢的玩具,但气球爆裂有可能会引发危险,伤及孩子。而气球破裂后的碎片经常被小朋友放进口中,容易造成窒息,家长是否有留意呢?

  9、在乘车时,建议父母遵从安全专家的提示,为新生儿准备婴儿座椅,不要让婴儿坐立太长时间,应让其经常休息或将其抱起,同时在停车时尽可能使其平躺下来。

 

建议3:特别在夏秋季节,儿童乘坐汽车要注意:

1、不要把孩子独自留在车内:车内空气流通性差,夏天孩子容易中暑、呼吸困难。

2、家长勿要怀抱儿童乘车:发生紧急事件时,孩子反而会变成大人的气囊。

3、安装儿童座椅:但是要注意汽车儿童座椅应安装在汽车后座。随着孩子的成长,座椅要更换。婴儿专用的汽车安全座椅必须放在后座上且婴儿面向后。

4、勿要给小孩绑成人安全带:孩子使用成人安全带绑得太紧,车祸时可能会造成致命的腰部挤伤或脖子脸颊的压伤。绑的太松发生车辆碰撞可能会从安全带和座椅之间的空当飞出去。

5、留意车内装饰物:对于车内装饰,绝对不能有尖锐的和硬的东西。避免儿童受到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