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家庭孩子是主体,家长是主导。在学校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家庭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把这个题目献给过节的孩子。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对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定位,怎么看这个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能动的、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主体。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转变对孩子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对孩子的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他。如果你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与孩子对话的基础。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包括家庭教育理论都强调沟通,但沟通只是解决了家教方式的问题,沟通的前提、基础仍然是理解和接纳。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在中小学阶段,智力不是影响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是动力和习惯。家长应该知道,说教、训斥未必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家长要善于通过鼓励,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在习惯方面,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专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很重要。此外,培养孩子的智能结构、心智能力更为重要。
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需要家长从“导演型”向“观众型”转变,既要做“导演”,更重要的是当好“观众”。“导演型”家长认为:孩子没有民事能力,出于对孩子的责任,家长有义务指导孩子认识安全的行为;孩子的人生是一张单程票,家长要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指导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挫折;孩子的潜能是可以被无限激发的,家长要科学地规划和把控孩子的人生,促进孩子的成长。“观众型”的家长则更注重教育的艺术,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天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和心理需要,在观察、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教育场中去体验人生路上沿途的风景,在自我尝试、建构、思考和总结中自己领悟人生。父母有责任给予孩子保护、爱以及适时的引导;在孩子的成长中,既需要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孩子,但也需要让孩子在挫折和经历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每一出戏都需要导演和观众并存,因此家长也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
尊重孩子,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别人,而且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作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予以特别重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