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是商量,互帮互助的关系。用亲情来引导,不是法官来断案,清官难断家务事。
大家熟悉的著名诗人余光中,。他从1956年和表妹范我存结婚以来,历经50个春秋,两人鲜有吵架。余光中脾气虽急,但从不迁怒,而且脾气发过就放下了,并主动与对方“媾和”。人们遇事通常有三种心态:一是拿得起又放得下,二是拿得起却放不下,三是拿不起也放不下。余光中心胸非常开阔,拿得起放得下,所以享有美满的婚姻生活。实践证明,开阔的心胸是疗治婚姻创伤的一剂良药。“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婚姻需要用心经营,最关键的是要有善良之心,有忍耐之心,有宽容之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夫妻双方都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婚姻,不过高地要求对方,尽量给予对方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尽量给予对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忘掉曾经有过的伤害,记住感人至深的温情,将小家庭维系成为一个和谐的温馨港湾。俗话说,家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夫妻间最珍贵的赠品不是别的,正是原谅和宽恕。只要我们能够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换位地去思考问题,天大的事情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一切棘手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夫妻之间无须论面子,向对方妥协,体现的是理解、谅解和包容,是爱的一种表现。维系正常婚姻生活的最重要纽带,当然是爱。然而,光有爱情还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间难免会磕磕碰碰。宽容,只有宽容,才是化解家庭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这么说,谁掌握了妥协的艺术,谁便是生活的智者、婚姻的赢家。
所谓“通情达理”,情不通,理不到。很多的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却走入了一个误区:在家里常讲理,对孩子讲理,对爱人讲理;在家里喜欢争对错,无论大事小事,非要争个高下对错出来。殊不知,家庭没有对错,我们只有追求怎么让我们的家更温馨、更幸福、更好。要是总在家里讲理、争对错,再多的情也没了。
《家是讲情的地方》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感悟“家是讲情的地方”的心理过程,其中她把自己对爱人从开始到现在的认识和理解梳理了一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心态不同,对同一个人的看法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深入的反省很有意义。
上周我没有一点智慧,我和丈夫两人吵架后一周不说话,都撑着。
现在想来,原本没什么事,可因为我们两人的不智慧,所以引发了大战。我的火是一点点地点起来的,开始是因我生病,身体极度虚弱,输液后困得眼睛睁不开,他却一天到晚地忙,也不问问我情况。虽然在我的要求下,他回来给我们做了饭,然后才出去的,但我的心里对他的漠然已经有了隐隐的不快。后来因女儿的一点小反复,我信念不足,对他抱怨:“我还学不学?”原指望他能劝我,给我打打气,谁知他一句鼓励的话也没有,一个“随便你,学不学都行”就把我打发了。好像让家庭变好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他无关一样,为此我心里就窝了一团火。晚上我告诉他家庭规则我已经制定了,他接着来了一句“重要的是理念,规则不规则无所谓”。天,我那么努力地、费心地做了半天,他轻描淡写地“无所谓”把我的付出全部否决了。我气不打一处来,又无处发泄,气鼓鼓地睡了。第二天晚上他回来问我装修房子的事,我一是没力气说话,二是生他的气,所以没理他,战争由此引发。
自1993年结婚到现在,我们两人磕磕碰碰地一起走过了20个年头,像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回想起来,每次吵都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大事,都是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是缺乏沟通,或者是沟通不到位,或者是彼此之间不宽容。其实他是一个好人,没干过什么坏事,顾家,对大人孩子都有责任心,虽然工作很忙,但家里的活他都积极地干。以前听同事说起各自家里的事,他们都说老公很懒,什么活也不干,我不相信,真有那样的男人吗?因为我老公在家挺勤快。
在同事、同学的眼里,我老公是完美的,在外事业有成,在家也是模范,可我没什么感觉,我认为男人就该这样,就该心甘情愿地为家付出。或许就是因为我的“没感觉”,才导致了我把他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情,连一句好听的话都没有。我没亲眼见过别人的老公怎样,所以我也没感觉到他特别好,尤其一生气来,我满脑子都是他的缺点、他的坏处。而且我觉得生完气后不能这样轻易饶过他,要让他吃苦头,要惩罚他,所以一直不和他和好。
现在反思我自己,我确实是缺少智慧。女人需要哄,男人可能也需要,
“跟男人讲情,猪都能上树”,以前可能真的是对他关心过少,而对他要求过多。对别人眼中的宝,我没有珍惜,而是一味地从他那儿索取。那种心态下,双方对对方都不再有很高的要求,凡事都能迁就,看对方也会用“凑和”的眼光,所以条件放宽了,要求降低了,眼光就会柔和了,就会多了宽容和理解。
其实,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但就是不想去做。一味地固执、一味地想着不能比对方低了,结果争来争去,两人都受伤。
今天一位朋友QQ上分享了一段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我想,还是要把握好这辈子“我和你”的相处,因为下辈子我们不会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