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大学?
(2013-02-04 10:47:07)
标签:
为什么上大学教育 |
分类: 家校共育 |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如今,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官,他们或主政一方,或执掌部院,开始擘画国家的发展,引领民族的航向;从商,他们或投资设厂,或兴业兴产,推动着大中华的经济腾飞;为学,他们或着书立传,或开课授徒,传乘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
1996年高等教育并轨招生时代:为了金饭碗的工作。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就业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及素质的高要求表明,不上大学就很有可能被挡在工作大门之外,被时代所抛弃。现在,并轨后的大学生现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或机关的中坚力量。
90后:求知、工作、不被淘汰。大部分同学表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觉得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不读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又明显处于劣势。理想和现实让他们觉得很无奈,上大学仅仅意味着不被淘汰。随着逐年增高的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扩招,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是发生在每个人心中的战争是愈演愈烈。
经常有人问我,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是不是文科专业,是不是教育学。
我的回答,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学的是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纯工科。事实上,连我的高中同学,对于我现在成为10多家报纸的专栏作者,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高中期间,最差的就是语文,而语文最差的是作文。
其实,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大学读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大学,应该要把专业作为培养各种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才能帮助每个人取得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六大基本能力很重要——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心理能力。这些能力,有很多是在课堂上就可以逐渐培养的,比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或许你不喜欢某门课、某个老师,可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如果能把这么不喜欢的课都能学好,是不是培养起了学习能力?要知道,未来的工作中,不是你喜欢做的工作你才去做,不喜欢就不做。
从知识和技能角度分析,即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你走上社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可能过时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更新周期是三到五年,甚至更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不过时的,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帮你很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梁挺福:现在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场所。如果一个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意会和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大学学费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但是智慧的启迪则要难得多,这需要一个好的场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学来挖掘,通过各种东西来启迪。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让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上大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知识改变命运是真实的,但这还需要看你能不能在知识中领悟智慧,在智慧中找到机会,在机会到来时抓住自己的人生。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不变成“学历改变命运”,就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叶婧:在大学,老师只是你的向导,课程只是你专业前程的培训,更多的,是汲取于图书馆厚重的墨卷铺陈之中。 求学即为求知,是最基本要抵达的目的。不过我们也常说,既要会学又要会玩才算聪明过人。大学的学习之余,怎样度过生活的时光也成了一门学问。其实除了这些,大学还有很多健康的娱乐和锻炼方式,比如五花八门的社团和学生会,就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大学不仅是一本值得永久收藏的青春纪念册,也是一个不可失的天赐良机:在这里,你会遇见帮你一起背负行囊的旅伴,会感谢开导引路,给予你谆谆教诲的前辈和长者,最重要的是,你在这里学会做事,学会爱人,学会成长。
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