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2011-10-23 17:13:32)
标签: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杂谈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近段时间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直到今天似乎想明白了:对一个家庭来讲,家长和孩子都是这个家的成员,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家,即使女儿出嫁后,还要时常回娘家看看。同理,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学生一个学习阶段完成后是要“出嫁”的,教师还要迎来他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课堂是老师永远永远的“家”。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灌输,任凭园丁栽培,任凭工程师设计制造、雕塑。传统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
课程改革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使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共同探求者。
不知何时“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响亮的口号和时髦的理念,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学历来都主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应该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谁都无法取代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会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课堂上,老师作用的发挥已经不是“讲授”技能的高低了,而是“管理”技能的高低。“10+35”模式是改革初期的机械性要求,随着老师们的接受和适应,也会作出科学的因人而异的调整。
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也是将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还给学生,但它毕竟不是准确恰当的表述,我认为还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能被广大教师接受。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三个层面的要求:鱼→渔→欲。授学生以鱼即教给学生知识;授学生以渔,即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学生以欲,则是最重要的,即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只有学生有了求知欲,才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