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改革还需深层次的磨合

(2010-06-04 15:32:21)
标签:

课程改革

辩与立

教育

分类: 课程与课堂
              ———读査有梁的《课程改革的辩与立》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 的确需要深层次的磨合。而这种深层次的磨合不仅是制度和方法层面的, 更应该是理念和文化层面的, 毕竟教育改革需要更多辩与立的探索。

    在重庆云阳县的一个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 见到了近20年未见的学长査有梁, 此前在一些报刊上见到他发表的关于课程改革的评论文章。在他看来, 新课程改革推进至今, 的确需要有人对其严肃地发表些看法, 清除些迷茫和泡沫。在这方面, 査有梁的研究功力是相当不错的。会后收到査有梁寄来的《课程改革的辩与立》, 读后很受启发。

    在教育界推行任何政策和措施, 都必须站在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角度, 有几上几下的试验和反思。众所周知, 在60年的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 课程改革经历了8次, 前几次或长或短, 或大或小, 但都为近年来的第八次课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而第八次课改跨越世纪、规模宏大、理想高远, 且又有行政力量推动、经济助力、群情支持, 自然非常顺当地一路走来, 有限的质疑和探讨均被淹没, 此种现象喜也、忧也、是也、非也, 似乎全在其中, 而又令人迷茫。

    作为一位长期深切关注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者, 査有梁的学术视野是开阔的, 研究是务实的。他总强调自己是以一名学生、教师和教研员的身份, 发表独立思考的见解, 而这样的思考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最需要的。

    如果存在着一种现象掩盖多种现实的问题, 潜在的危机就会严重地影响新课改的效果和质量。在该书的导论中, 査有梁申明了自己的研究立场, 认为教育改革需要通过明辨才能发展, 才能深入实际和人心。而作为影响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宏大的课程改革, 特别需要有多方面的系统思考和一系列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探索, 包括在认识论、思维规律、教师培训、学生研究、评价导向、教育标准、实验要求等方面, 都应该有配套的研究与实验。而在简要回顾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经历体验之后, 査有梁特别提到了课程改革与宏观改革方向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主探索精神的重要关联, 强调了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强调了实践检验的重要性, 提出了要警惕运动似的盲动, 倡导自下而上的沟通与辩证思维的重要, 其思想独到、朴实而稳健, 是教育探索者应取的精神和态度。

    回顾近10年的新课程改革历程, 改革的理想和方向的设定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走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当中, 走到一线教师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驾驭者行政意志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改革推进似乎往往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丰富差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轰轰烈烈、色彩斑斓的形式之下,还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包括方法、模式、标准、理念、本土经验等) 是否有继承的价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类经典在新课程中应占什么位置、不少校长和教师存在的“被改革”的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此等等,如同天问。对此,不仅査有梁看到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有关“软着陆”的见解, 相信也有越来越多务实的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相关问题。

    教育改革的深层次磨合不仅应该是制度和方法层面的, 更应该是理念和文化层面的。在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提出独立见解后, 査有梁又以“先立后破” 的思路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首先, 他提出要“从思维模式看课程改革”, 而所谓的思维模式, 就是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解放程度的思维定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 査有梁探讨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学科要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学建模和操作问题等, 强调了在上述领域和相关问题上的综合互补的多维共建与组合创新, 在理念、实践、检验、标准、拓展等复杂的逻辑关系网络中, 构建了立体的综合对应的改革体系与矩阵结构, 使一些被肢解分析的教育教学问题能回到真实的状况中加以整体的观察, 使其对复杂问题的探究更切合实际。

    近年来到基层与校长、教师和学生交流, 大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基本肯定的,但面对教育教学问题错综复杂,面对来自八方的丰富信息, 大家依然存有许多困惑,在具体的改革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迷茫。从这种角度讲,在教育领域,的确需要加强、加深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3日  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程方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