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为你欢喜为你忧

(2009-12-03 16:32:37)
标签:

名师

教育

分类: 视点.争鸣

 

沙河小学 崔效锋 2008-1-6

    昨天,聆听了三位教育人的讲座。三个老师,三种风格,神似而形散。纪连海,周彬,黄爱华,拥有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对教育的理解却出奇的一致。他们,或从事教育或研究教育或从事并研究教育。北京、上海、深圳,在不同的教师生态氛围中,演绎着各自不同的精彩。一次听觉的盛宴,理念在碰撞,情感在激荡。

    记得周博士笑侃:相信在座诸位听了纪老师的课,激动之余,自卑不已。众哗然中心领神会。的确,纪老师的精彩,在于他经验的丰富,知识的广博,风格的超然,在于他的大气磅礴,在于他对教育独辟蹊径的理解,在于他无数个沉默日子里的耕耘和积累。沉浸于教育之中,而又超然于教育之外。这种境界,已然让不少老师仰面叹息,喟叹不及了。卑微渺小之感,在所难免。但,过滤掉最初的自卑,剩下就是尝试的冲动。在或纵声大笑或闭目深思或感同身受的听讲过程中,老师们获得了更多精神的熏陶与感染,默化着对教育的理解和思索。恰如周老师所言:“教师工作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情感而非建构学生的知识。”由此而论,坐在下面听讲的老师不又戏剧性地变成了学生吗?老师们渴望从聆听中沉淀下来的,恰恰就是对教育的积极情感。

    从头到尾,纪老师都把自己当作一位老师,一位相当成功的老师。而后以教师的立场,回忆自己成长或者成功的经历。纪老师谦恭而不乏张扬,总能让你感觉到弥漫于全身的自信。纪老师喜欢教育,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喜欢那种在课堂上天马行空滔滔不绝口水横飞的真实感和畅快感。纪老师以自己成长经历为主线,倾诉着为师多年的心路历程。感受很碎,却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纪老师喜爱教育,因此品尽了教育者的快乐。记得纪老师说“学生是上帝”,听上去生硬,听下来却不得不认同。不要被某句话所迷惑,关键是在纪老师的引领下,充分认识课堂的生动与可爱,认识活泼而相互依存的师生关系。纪老师不大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论是教学,还是为人,强大的自我力量,为其营造出一片宽广的播撒热情收获感动的教育舞台。

    接下来,就是周彬博士的“传道”时间了。与其说“传道”,倒不如用“启思”来概括的贴切。周博士称自己至今没有中小学工作的经历,因此只能以“外行”看“内行”。虽非老师,但他对教育的认识却异常尖锐而犀利。当局者奔忙于迷雾之中,旁观者却建瓴在混乱之外。细致入微的工作调研,深厚稳健的理论根基,沉着睿智的思辩视角,使周老师在忧虑教育处境和现状的同时,猜想着理想而快乐的老师的原型。听周老师侃侃而谈,教育者的视野被无限拉大。原来,教师的痛苦,教师的不幸,教育的浮躁,教师的艰辛,都与教师自己对教学对学生对课堂的理解和选择息息相关。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话放进凸现矛盾困惑与冲突的教育现实中看待,恰当得有点悲哀,悲哀的有点滑稽。周博士习惯于设问或反问,对普遍到被漠视了的现象展开另类的辨正,常给在场的听众以醍醐灌顶之感。一小时又二十分的讲座时间,空气中没有了上午不知疲倦的笑声,显得凝滞而寂静。安静,会场里只有周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结束,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周老师戏称,上午大家逛动物园,整个园子只有纪先生这一个动物,虽单调却百观不厌;下午却要到植物园,看来看去仍然只有自己这样一个其貌不扬并不鲜见的植物,难免生发抱怨。其实不然,虽然周先生自喻植物,却有点巴金《鸟的天堂》里那株独木成林气象万千的大榕树之气质,有广度,更有深度。

    最后就是黄爱华老师了,准确的说,应该称黄爱华主任。这至少说明黄先生的经历比以上两位都“健全”多了。作为特级教师,他曾无数次地上课磨课,天南海北地展示课例;如今,又有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角色,显然从一个表面上的教育实践者转型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当然,黄先生之所以拥有如今的建树,至少说明他一直都没有把两种角色区分判然区分开来。这,也许就是黄先生带给老师们最为切身的体悟。实践着教育,同时,又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因循守旧,时不时跳出自己的实践,反思与追问自己的实践,把自己变成一个实践的研究者。因此,如果说纪先生历数了教育的快乐,周先生审慎地“揭露”着教育的“病”与“痛”,那么,黄先生的感言里,则一半是欢喜,一半是忧愁。欢喜于教育中,忧愁于教育中的僵直。

    开讲之初,老师们都为黄先生担心着。前面两位的精彩,是否会成为他信心的羁绊?毕竟,对比和评价无处不在。而一开始,黄老师就用了大约5分钟时间“朗诵”PPT上的内容,让我这个总喜爱维护专家尊严的听者很不安很忧心。直到一个小时的讲座结束,担忧彻底被尊敬降服。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的辨析与思考,敬畏之情占据了我的头脑。其实,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严谨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波澜不惊内心激情四溢的教师和学者。如果说纪先生是“动物”,周先生是“植物”,那么,黄先生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看看植物,看看动物,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

    听讲座之前,带着掠取“知识”和“策略”的期待;听讲座之后,带走的是三位教育者对教育的喜怒哀乐。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交流会”,其实,感触最大的,不是课堂教学的艺术,而是成为真正教育者的艺术。艺术不能模仿,但绝对可以欣赏。要欣赏“生命”的艺术,首先还是要观察和了解演绎艺术的生命。

    第一次听到三位教育者的名字,仅仅从一次讲座中,分析着自己印象里的他们。先看优点,再看不足,最后与他们的观点碰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