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敢于对教育改革中不切实际的现象说“不”

(2009-10-30 08:37:28)
标签:

教育改革

不切实际

说不

教育

分类: 呐喊.建议

   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行)》,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经6年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在小学实施了一轮,在初中实施了两轮。改革的方向和成果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现象。对于这些不切实际的教育改革现象,我们要敢于说“不”。

    一、敢于对“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说“不”

    新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体验。在执行标准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思想做了夸张化的引申和发挥,认为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干涉、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不受压抑,唯有任意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因而提出了“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唯有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才能发展健康的个性,才能孕育创新的胚芽,才能迸发创造的火花,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在:教师超出限度地强调把课堂交给学生,把阅读交给学生,把实践交给学生,甚至提出“把一切交给学生”的所谓改革口号。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自由发挥,教师无条件服从。课下,学生可以不加限制地自由自在任意玩耍,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课外,教师也不安排学生读书,不留任何作业,不控制学生的活动,不限制学生的行为。他们似乎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尊重了学生,保护了学生的天性和自由精神,才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持这种观点的某些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学校是一段旅程,学生是观光的旅客,教师是导游,导游只设置旅游的路线,并负责介绍沿途的风景名胜,而旅客有自由的空间,可以随意四处逛逛买点小纪念品、尝尝风味小吃,等等,不必时时追随导游。还有人以“超市”比作教学过程,把学生比作“超市”的顾客。既然“超市”是一种开放性的购物方式,顾客就可以在“超市”里任意挑选自己需要和喜爱的商品。由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比作旅游和逛超市,那么,学生可以随意决定自己的行为,可以选择学什么课程或不学什么课程,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学的知识而放弃不愿意学的知识,甚至还可以干脆选择不学。

     上述观点把学生比喻成观光的旅游者和超市的顾客,这完全属于机械类比,没有抓住事物本质属性,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需要提高素质,需要掌握知识,需要锻炼能力,需要在教育规律引导下循序渐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传授和教导,需要扎扎实实、按部就班地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与“不必时时跟随导游,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四处逛逛、选择风味小吃”、“在超市自由选择自己需要和喜爱的商品”没有共同之处。学生是要受教育的,是向教师学知识的,是要不断成长的,不可以不跟教师学,不可以随心所欲,不可以不受约束,不可以任意放纵。退一步说,在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过程中,就算学生是“游客”,教师是“导游”,但是,作为旅游团的游客不跟随导游就会掉队,就会走散,就会迷路,甚至有生命危险。就算学生是超市的顾客,可以自由挑选商品,但是,当需要食物的时候挑选了玩具,就解决不了充饥的问题。同样,如果学生是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名“游客”、“顾客”,很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无所成,甚至误入歧途,遗恨终生。从另一个角度说,游客跟随导游去旅游或者顾客进入超市购物,这本身就存在着某些不自由,必然会有行动的动机,必然要受到其他的一些限制和监视。同样,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接受教育,必然有成长目标,也要受到约束和管理。

 上述把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的过程设想为一种完全自由的过程,本身就是没有说服力的片面之说。

     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接受的教育和必需的基础知识必须接受。既然是“必须”,就不可以像旅游团的游客一样自由行动,不可以像进超市选择商品那样取舍自由。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可以信马由缰、我行我素。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且年幼,他们基本没有怎样走向成功或怎样防止失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并不成熟,如果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由发展”,必然会有失误,必然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弯路,必然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非但不能做“观光的游客”“逛超市的顾客”,还必须深入到学科当中去扎扎实实地学知识,踏踏实实地练能力。如果让学生没有任何约束而无限自由,学生就不能学到牢固的基础知识,成为创新人才、创造型人才,就犹如空中楼阁,也似海市蜃楼,纯属空谈。

    “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的”的主张主要来自国外的影响。有人认为英、美等国家的学生是自由发展的,进而才促成其国力强盛、创造型人才辈出。其实,“学生自由发展就会国力强盛”的推论并不具备条件和结果的必然联系,这里有“误为因果”或者“推不出”的逻辑谬误之嫌。尽管国外学生发展有相对较大程度的自由,这也是相对我国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而且,所谓的“自由发展”也不是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其实,国外绝非所有人都让孩子进行所谓的“自由发展”。头脑清醒且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上层人物就不会让孩子“自由发展”。掌握财富和地位的上层阶级也决不会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经济人士、政治人士充满危机感,他们想方设法以智能致富,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孩子拥有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他们绝不会让孩子放任自流。

    不加分析地搬用国外所谓的“自由发展”的模式是不科学的。我国国情不同于外国,在经济收入、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外国有较大区别。如果一味地照搬国外的所谓的“学生自由发展模式”,结果不可想象。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上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不去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但古人认为不对儿童加以引导和教导会使人性发生变化的理论却是不容置疑的。

    对“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说“不”,不等于重蹈“管、卡、压”的老路,不等于“唯家长和教师是从”,不等于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不等于完全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盲目照搬,不盲目放任自流,根据我国国情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学生设计必要的发展蓝图,让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接受规范、科学的引导、管理,使之早日具备高素质,早日成为创新人才。

    二、敢于对“教师上课不讲授”说“不”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正确归纳了我国历年以来国外教育的经验,为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学会自己学习、钻研乃至发展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少学校出现了偏差:为了让学生唱主角,为了追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堂上教师不讲授或很少讲授;每一节课必让学生课堂讨论或者让学生轮番发言,没有人能够回答就分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热烈,热热闹闹。一些欣赏性质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去讨论、去体验;一些计算方面的难题,也交给学生去“探究”,幻想通过“探究”得到教学计划中的所有学习内容,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摸索、碰壁得到知识,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摸索、碰壁得到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乡、县、市、省甚至全国讲课大赛或者示范表演课上的教学模式,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突出学生的外在行为活动:学生读书、学生计算、学生提问、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操作、学生总结。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自己给自已留作业。好像学生什么都会,什么都行,好像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似乎只有把课堂的时间全部都让学生活动,才算改变了旧的教学方法,才算革除了教师的“一言堂”,才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算落实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师生怕有人说自己“穿新鞋、走老路”,生怕有人说“教法陈旧,又回到了过去”,生怕被人指责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生怕被人说压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由于强调让学生“探究”而教师不讲授或很少讲授,因此,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形式、肤浅的程式交替上,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深度不够,缜密思考、理性思维欠缺,聚精会神思考、深入细致研究的能力缺失,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归纳整理、抽象思维和严肃思考。

     讲授法应该是传授新知识的首选方法,它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孔子聚徒讲学到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从古代私塾到当代各级各类学校,讲授法无疑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有“多、快、好、省”的诸多优点:传授信息多,学习者掌握知识快,教学效果好,达到教学目的用时少。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需要采用这种方法。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理直气壮地使用讲授法,只要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该用讲授法时就要勇敢地使用。因此,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挺起胸膛,敢于对“教师上课不讲授”说“不”。

    什么时候运用讲授法?怎样恰当地使用讲授法?讲授法如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对教学过程成竹于胸,对教材内容掌握深透,重点难点把握准确,言语表达要严密,从而把讲授法用到最好。切忌把讲授法与所谓的“一言堂”画等号,讲授法不是“一言堂”,“一言堂”也不等于讲授法。

    诚然,教师教学不能包办,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也不能代替,不能把一切活动和过程都代替学生完成。有鉴于此,教师授课时要启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能出现“硬塞、楞灌”的老一套做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学生的脑筋,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是我们运用教学法的前提要求。那种不敢讲授或者盲目追求探究形式的做法是必须改正的。遵循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大胆地使用讲授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敢于对“不给学生留作业”说“不”

    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有的甚至是有名望的教师,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为理由,提出“不留课后作业”,甚至“不留任何作业”的主张,幻想只利用课堂的时间,对所有应该学的知识全部消化吸收、巩固提高。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和取消作业,教师在教学时压缩讲课内容,淡化重点,躲避难点,因此学生得到的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知识。从近期看,学生没有书面作业,没有学习压力,学得轻松,表面看是在自由自在地成长。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无疑,“不留作业”属于一种极端行为。

    在基础教育阶段,牢固建立知识基础固然需要多种条件,诸如教师、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学生的遗传因素等,但遵循正确的教与学的规律实施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学生接受新知识后要做作业,就是无可争辩的正确的教学规律之一。在历来的教育改革中,很多特级教师和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很有见地、富有成效的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提出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但都把“练习”列为一个重要环节,无一不设计练习、作业的过程。这些模式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公认为成功的经验,接受这些学习模式的学生都受益匪浅,为后来走向成功打下了基础。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要想牢固掌握知识、防止遗忘,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至关重要。而课后复习和巩固的主要方式就是做作业,通过做作业这一形,重新刺激大脑中课堂知识学习的兴奋点.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做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书面作业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例如:语文学科涉及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多种练习,要会写字,要把字写好,要正确组词造句,要顺畅准确表达,要有较高的写作技巧等,这些离开书面作业都寸步难行。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学生接受学习或自主探究学习后,都必须做作业,消化吸收、巩固提高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普遍、正确的教育规律。

    当然,给学生留作业尤其是课后作业一定要有原则,目标要明确,内容要精当,题量要合适,绝不可以把作业变成为爬“书山”、涉“题海”、打消耗战。尤其是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阶段,作业量不可过大,要按有关规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证学生能够有娱乐、玩耍、体育锻炼的时间。

    做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任何课程都要做作业。我们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对“不给学生留作业”的所谓“改革”说“不”。我国建国以后多次忽左忽右的运动,使我们深受其害。一些不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做法不能再出现了。尤其是在注重激发学生创新火花、引导学生创新发展的今天,非但要留作业,而且要进一步研究作业的质和量,要让作业少而精、恰到好处,又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不可断章取义,不可任意引申,不可随意标新立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对不切实际的教育改革现象说“不”。所有教育界人士,尤其是教育界的前攀,要向有关部门积极建议,协助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完善,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和执行性。让我们协同努力,力争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改革的神圣使命。《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9期作者: 刘如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