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个关于绩效工资的讲话,期待大家在评价改革中有所作为.从2010年1月1日起,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意图是开发人的工作激情,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孬一个样的问题,没有奖惩绩效测定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也难以约束单位内成员的行为,因此,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要抓住机遇,努力营造争先进位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应将责任和目标作为调动机关职工积极性的重点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
周玉平
2009年9月15日
先说两件新闻。
一则新闻是国务院常务会议9月2日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要求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网上出现了较多的反对意见。一些网民认为:绩效工资制和绩效考核制是一种基于
“人之初性本懒”的管理制度设计,是一种唯指标的非人性管理方法,很容易造成内部恶性竞争和互不信任,队伍本身不团结。作为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一些企业,尽管有索尼等大企业的惨痛教训在先,但因为要扩大市场占有率、要生存,搞绩效考核制还是有情可原的。事业单位以脑力劳动为主,绩效工资并不适用于脑力工作的社会人。而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由单位领导发放,还会使单位领导的权力更大,从而很可能导致单位领导的腐败行为。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事业单位(甚至是行政机关),如果不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又用什么来评价内部职工的工作效果并进行奖惩?人民群众又怎样来衡量公务人员的工作成效?不可能任由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拿起钱不干事,或完全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实际上,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也是一种分配,不过是基于过去信息的静态分配,而不是现实工作成效的动态分配)。
这时可以看另一则新闻:面对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普及,重庆一位基层干部义愤填膺,上书领导要求严查党政干部上班“偷菜”。因为很多工作人员沉迷其中,为了“种菜、偷菜”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严重影响了党政机关工作,与公务员的宗旨意识极不相符。当然,如果一个干部平时工作就是闲拉瞎扯,种种地、偷偷菜充其量是变换个工作方式而已,影响工作是谈不上的。对于一个人浮于事的单位来说,如果那些不干活的公务员把心思用在网络游戏上,反倒会产生正面效应。这样他们就不会挖空心思地搞内斗,尽给干活的人添乱。何况,对于那些本身就爱干活、爱为人民服务的人来说,他也不会在上班时间靠玩游戏打发时间。如此说来,上班“偷菜”原来并不影响党政机关工作。但是,按理说现在社会问题很多很复杂,不然也不会有这几年信访量的连续增加。对于党政干部来说,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为什么他们能够上班“偷菜”呢?这说明一部分人根本就没把工作当一回事,上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读读报、喝喝茶、上上网,至于百姓的疾苦,自己随便糊弄一下便了结了,反正那是公家的事、别人的事。为什么这样一些人始终在党政系统里存在呢?其实还是人浮于事的老问题,不过是表现从过去的上班打牌、织毛衣变成了“偷菜”、玩游戏而已。报纸评论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干部现在一门心思上班“偷菜”,其实不如直接下岗去卖红薯,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很多机关单位的内部绩效管理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自从2008年实行规范的津补贴政策、取消每月绩效考核奖、年终目标奖很少且平均发放之后,一些职工似乎失去了工作和争先创优的动力。有的认为反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是一个样,工资、津补贴是每月稳稳当当地打到工资卡上了的,单位又扣不倒我的。有的认为争先创优现在是领导的事,一般职工无所谓,把领导安排的工作完成了就行了,年终得不到好名次,也影响不了一般职工的利益。上班不准时、工作应付了事、磨洋工等现象也就时有发生,上述新闻所指的上班玩游戏、看小说等现象也不时出现。在这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下,要实现单位完成职责、争先创优的目标恐怕有点困难。
在现行的人事管理、工资津补贴政策下,怎样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单位的发展目标?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地方认识,有的同志甚至可能认为根本就没有办法。笔者谈两点个人的认识,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一点,工作的动力是奖金还是责任?个人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的责任,它来自于我们的公务员身份,来自于单位的法定职责以及由此分解到我们身上的岗位职责。既然在这个岗位工作,就必须履行职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想考到行政单位来工作的人多得很。再说白一点,每个月拿了财政的工资和津补贴,就应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职责;不然就是没有履行“合同”义务,要么扣减工资,要么解除“合同”。奖金,只能是对工作业绩突出的部分单位、部分人员的一种额外肯定,而不是工作动力的来源。
第二点,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目标如何有机结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以下称单位)的目标首先是法定(或契约)的职责,其次是自身设定的更高追求。也就是说,同样的是完成职责,一部分单位不但追求完成职责的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还要追求服务广度深度的延伸、单位形象的提升。
管理的职能,就是把单位内的个体组织起来,将单位目标分解为内设机构目标、个人目标,并转化为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预定的工作流程,组织职工予以完成。这就涉及到单位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管理者可用的资源,也就是外部给予单位用于完成目标的资源——人、财、物。单位就好似一个生产车间,资源就是车间的投入,业绩就是车间的产出。管理的工具或手段,就是管理者可以自由安排(自由裁量)的空间。包括资源分配(在内设科室或工作任务间的人员安排、经费分配、物资设备配备),控制与调整(预测趋势、制定计划、实施中不断反馈调整),目标实现程度的测评与考核(就是工作绩效的测评,相应的激励与惩罚)。
现在的难点在于绩效测评和奖惩。绩效测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预定业务流程的执行程度(是否按规定做了),另一方面是最终效果(做了之后结果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脑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纯体力工作越来越少;而且大部分工作成果是单位内多个机构、很多成员合作的结果,难以有效地将单位绩效分解到内部机构和个人。脑力工作者们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技术及行政类,管理类。技术及行政类人员,如工程师、设计师、办事员等,虽然也是用脑工作,但他们处在执行级别,有章可循,像是管弦乐队中的乐手。管理类人员,处在战术指挥层面,如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他们虽然接受了总的任务,但却需要自己思考完成的过程、方法、资源并掌握属下的特点,就像乐队指挥。一个乐队演出的总效果,却很难分解到作曲、指挥和每位乐手。我们可以评判每个人的表演,但是,失败的演出后没有成功者。脑力劳动的绩效评价,从技术层面讲,工作难以量化、或者难以量化到个人,硬性推广绩效工资,必然进一步增加人治。可行的办法之一,是在测定单位总绩效后,对执行人员侧重于测定计划和流程的执行符合情况,对管理人员侧重于测定最终效果。
测定绩效之后,如何奖惩?没有奖惩,绩效测定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也难以约束单位内成员的行为,可能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行政机关现在的难题在于,没有可供运用的物质奖惩手段——工资和津补贴早已每月打到个人工资卡、年末目标奖很难真正按考核兑现,而且金额也有限。对人员的激励和惩罚,大部分都只能放到精神层面(如表彰奖励、评优评先),以及有限的职务职级晋升方面。
我们需要开阔思路、转变思维。实际上还存在另一种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途径——激励单位中的个体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单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单位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组织中的人,毕竟不是机器设备,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是会思考和主动控制自己行为的。单纯依靠制度,依靠物质奖惩,只能做到口服,而心不服。单位管理,首先当然是基于责任的“要我干”,这是基础不能放弃;要提高管理绩效,必须升华到“我要干”。
管理学“教父”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1999年版)中,承认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是正确的:“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管理不同的人”。实行绩效工资的意图,肯定是要开发人的工作激情。但机关单位人员的工作激情,工作欲望从哪里来?那些会形成工作的“自发的动机”?与体力劳动者有多少不同?多少重叠?这是首要并最重要的管理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物学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想的需要(就是实现人生目标、改造客观世界,属于主动出击)。对脑力工作者的管理,首先是对其驱动力的分析。从背景讲,他们多数为受教育者,更有理想、梦想、有责任心、好强、顾“面子”,这些“自发的动机”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动力。
需要单位管理做的,就是去激发这些“自发”的动机。也就是营造公平、和谐的单位内部环境,提供个人发展的平台。使单位中的个体认同组织目标,把个人人生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在单位事业发展中得到个人事业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