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重大影响

(2009-10-12 09:52:26)
标签:

城市化

基础教育

重大影响

教育

分类: 阚侃教育

      城市化是中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的变迁之一,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上升到33.35%,至今,城市化率提高到41.8%。可以预见,未来15年仍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感受着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感受着给各个领域带来的冲击,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教育规划与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速度。城市发展模式中,既有道路、通讯、能源、环境工程等基础设施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应该有城市文脉和城市教育对市民素养的提升。否则,城市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成为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在城市发展的城镇发展、城市发展和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三种模式的论争中,决策者没有吸纳教育界的参与,使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无一例外都成为“看客”,缺失了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色。
    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巨大差异,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别十分明显,城市居民与农村农民子女在获得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上严重不平衡。有研究表明,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远大于经济差距。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很多农民没有能力承受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经济能力,农村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很低。面对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城乡居民获得的机会是不均等的。由于在高中阶段很多农民的子女即已经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在迅速增加,劳动力市场上逐渐出现了较高知识和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开始向生产第一线靠拢。由于农民接受知识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居民,使得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扩大。对于受教育机会少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是一种威胁。他们可能失去工作机会,成为知识经济的“牺牲者”,付出更高的代价,成为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中的“新穷人”。如何遏制“知识鸿沟”的扩大趋势,使知识经济带来的福利被更多人享受,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
    加剧教育规模与效益的矛盾,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成为难题。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使得城市教育规模空前扩大,而目前城市在教育条件、设备、师资、课程等方面,尚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班额过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不断增多,也使得城市教育规划难以制定和实施。虽然有些城市致力于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低的问题,但由于其不确定性以及受教育人数的不稳定和受教育地点的流动性,给城市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困难。
    城市化使农村优秀教师进一步短缺。“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是教师的流动趋向。调查显示,东南沿海仅一个中小城市,每年就有上百名外地教师“落户”。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的流失现象愈演愈烈,个别学校甚至闹起了师荒。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是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城市的基本动因。教师也和其他人才一样,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上具有“经济人”的一面,教师的物质待遇与教师流失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从流向城市的教师个人特征来看,恰恰是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优势地位的教师在逐步向城市聚集。从教师的专业特点看,越是热门专业的教师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如外语、计算机等学科;而长线学科的教师流动的可能性较小,如历史、政治等学科。从教师的工作业绩看,越是工作业绩好的教师流动性越大,因为工作业绩好的教师往往对事业有更大的追求,一旦所在学校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时,他便要求流动;另外,工作业绩好的教师往往是各学校争夺的目标,其流动的成本较小。在一些地方,县城的教师流失了,便从乡一级学校的教师中选调,这样层层“扒皮”,而又严重缺乏补充,结果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因教师短缺或素质不高而长期处于滑坡状态。由于缺乏教师,许多地方又不得不被迫使用代课教师。如果教师队伍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状态,显然不利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乡镇优秀教师纷纷落户大城市,产生的问题是严重的。正像网友们所讲的:“农村教育最需要人才而没有人才。”“农村优秀教师本身就少得可怜,再跳出去,岂不是雪上加霜?”“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什么选择?上学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啊!”“现在一些师范院校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实习,这样的流动是我们更需要的。”现在来看,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教育产生的种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有的则是城市化进程中政策的偏差;有的来自于城市化自身,有的来自于教育反应的滞后;有的近期内通过政策和技术调整可以解决,有的则可能是较为长期的任务。认真梳理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教育问题,全面、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教育界以及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职责。(参考和摘编自郑金洲: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病理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