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爱和信任学生的老师总会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

(2009-08-20 10:55:45)
标签:

热爱和信任学生

总会找到

恰当的教育方法

教育

分类: 家校共育
    没有一个知名教师只是课教得好,更重要的是会做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把教育和教学融合起来,二者高度统一,才能成就学生和教师自己.                           

    热爱和信任学生的老师总会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要使犯错误的学生认识错误, 给学生动力和压力效果大不一样。青少年的许多过失并非道德观念的产物, 多与年龄和心理特性有关,或出于好奇,或出于好动,或出于兴趣,或出于无意, 或出于无知。是认识问题,不要说成思想问题;是方法问题, 不要说成品德问题;是偶发事件,不要视作一贯行为。要“最大限度地用心理剖析的办法, 最小限度地用道德评价的方法”评判学生,最大限度地“换种眼光看孩子”, 多给孩子找优点,结果,教师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好的”。暴力产生暴力,挖苦产生自卑, 冷酷导致无情,民主带来生机,仁爱产生善良。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着“投入多,产出少”的现象,原因就是将德育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专门活动, 就像炒菜时没有把盐放到菜里而单独拿出来硬让人吃一样。学生在校内外的每一项活动都与道德有联系。 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出善恶的判断,区分公正与不公正,美与丑,是与非,这些判断不仅局限在思想品德课的说教上, 而且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说教灌输的,其余三者,不是课堂教学力所能及的,不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是完不成的。思想品德的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它们才是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因此,德育要走出教室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为,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一次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一本思品书的苦口说教,触动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假大空的喋喋不休效果好,影响深。
       
    对差生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善于及时地拆除过去教育中形成的使差生落后而又不能自拔的心理障碍,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潜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持,使之发扬光大。用诚心去激励和支持敢于尝试和探索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天赋和条件耐心地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一个成年人尚且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何况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呢?至于有人担心孩子“一表扬就拿不着调,不知姓什么”那就更属于“杞人忧天”了。 学生从重负下走出来,在“乐此不疲”的状态下生活学习,是教育者的明智之举。 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轻松活泼地发展正是教师所追求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适应,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如果过渡强调规范,时时处处苛求孩子,孩子会变得消极被动, 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把规范减少到最基本、 最必要的限度。

    德育的底线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损人的事,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这应该贯穿在所有的学生行为规范当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各项权利,学生才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欲望。一个孩子可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守着道德规范,我们的德育功劳已经很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