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泰山石刻光彩照人
(2008-09-01 08:43:50)
自秦至今,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种种人文因素不断在泰山积淀、发展、变化、折射,使泰山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泰山石刻作为丰厚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发展史,而且是一批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不愧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从泰山脚下的岱庙到泰山极顶,蜿蜒十几华里的登山路旁,石刻总数不下千余处。游览过泰山的人,无不为五光十色的泰山石刻所吸引。
泰山石刻,绝大多数是汉文,真、草、隶、篆各体具备,欧、柳、颜、赵应有尽有,碑文、经文、诗句、单字各具特色。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随山势而奔腾,有的着石苍古,有的洒脱飘逸,有的端庄严肃,有的活泼生动,真可谓百花齐放,洋洋大观。
雄伟壮观的岱庙内,石刻林林总总,被称为“石刻之城”、“石刻之最”。米芾所书“第一山”的石刻,矗立在岱庙院内,字体流畅苍劲,不愧为宋朝书法大家的手笔。
沿泰山东路攀登,两旁的石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从石刻内容来看,大体有四类:“日近云低”、“星月可摘”、“拔地通天”、
“东天一柱”是赞叹泰山的高大雄伟,壮丽奇观。刻在泰山极顶的“俯览九州自高下,仰观万象时有无”这首绝句,更是道尽了泰山壮观绝妙处,写出了千古游人心里话。
“登高必自”、“饱尝眼福”、“果然景绝”、“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则直抒游者胸怀,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勇攀高峰。斗母宫以东的经石峪,在那大片石坪上刻着隶书佛教《金刚经》文,这是借泰山传经立教的,刻字五十厘米,书法遒劲有力,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1961年郭沫若亲临泰山考察,认定是北齐人所书,这说明北齐时我国书法造诣达到了较高水平。还有一类是禅祭文,它是宣扬封建迷信的,这部分刻石多系历代帝王手书。
在中天门附近,曾看到张爱萍将军的草书题词:“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不难想象,当时有一群登山者行到此处,略舒了一口气,向往之心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山顶胜况,正好问到从山顶看罢云海信步而下的张将军。将军乃巧借王维的这两句名诗,从容而含蓄地作了概括性回答,又随手题在石壁上,成为这一方石刻。这给予当时及以后的登览者以何等的鼓舞,简直象是一篇绝妙的导游辞。
泰山石刻数量最多的一类是抒发登山时感受的,这种感受又随登山历程而改变。例如“仰止”和“弥高”之类题词,只能是身处泰山脚下,向上仰望的感受,表达了对泰山的崇敬。
“峰回路转”和“渐入佳境”之类的题词,形象地道出登山途中那微妙的心理变化。
“置身霄汉”和“一览众山小”之类题词,则是身处绝顶向下俯瞰时,“登峰造极”后的无比自豪。所有这些,如果不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是根本不可能体会出来的。而一旦有了这些体会,心灵与前人发生共振,便有了读书过程中顿然而悟,豁然开朗的那种快感。
留字句于泰山的人,最早的当属秦朝李斯小篆刻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题诗词于泰山的文人名匠中,唐代诗人杜甫堪称魁首,他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宋朝苏轼苏辙等人的诗句石刻,也珠光宝气,烁烁照人。有些石刻碑文,龟伏螭首,古朴雄厚,引人注目。如记载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重修泰山宫庙事的宋宣和碑,碑身宽二点一米,高九点二五米,青石雕成的龟座就七立方米,重四万多斤。还有块高大的石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并刻,是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弘历的亲笔。在他统治中国的六十年间,曾十次登临泰山,在泰山题词刻石达四十三处之多。
众多的登览者也并不都是逸兴满怀,也有一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怀的感人词句,例如,联想到孔子在泰山侧讲过“苛政猛于虎”的话,则有人大书一“虎”字。看到飞瀑直下,则有人题“霖雨苍生”的。杜甫的诗句“万方多难此登临”,被后人镌刻在泰山顶上,读之感人尤深。“九一八”事变后,又有人在泰山题诗道“接踵过天门,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
”古仁人先忧后乐之心,代代有之,这正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正可与泰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自秦至今,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种种人文因素不断在泰山积淀、发展、变化、折射,使泰山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泰山石刻作为丰厚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一部生动的书法艺术发展史,而且是一批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不愧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