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还是要思考!
(2010-03-21 07:33:39)
标签:
股票财经价值投资幸事巴菲特美国 |
分类: 书评 |
——评《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
价值投资的信徒恐怕没有人不向往着参加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当面倾听巴菲特的教诲。不过,即使身在美国,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本书作者杰夫·马修斯先生提前三个月买了机票还差点儿上不了飞往奥马哈的航班,所以,在连续参加了两年股东大会后,他撰写了这本书,和我们分享他的亲身体会。
不过,我们不能指望在书中看到更多巴菲特成功的秘诀,就连作者也这样说:
巴菲特成功的秘密就躲在众人眼皮底下。只要有人问起他的成功之道,他从来都是侃侃而谈:不光在股东年会上谈,在他的办公室也谈,走在路上也谈,在学生团体面前谈,在电视台记者面前也谈,当然,在每年写给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上那更是大谈特谈。
那么,看这本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书中有一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巴菲特。例如,“众口一词的是,巴菲特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奇才,而且非常热衷于赚钱……巴菲特非常清楚复利的利害,在手持式计算器出现之前,他曾经把联合碳化物公司‘复利表’给背了下来。”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巴菲特不用计算器,5分钟之内就做出投资决策就不会奇怪了,理性的投资者也不会东施效颦,甚至认为数学在价值投资中不具重要性。
再如本书中杰克·拜恩转述巴菲特的一句话,“如果你在小事上放任自己不遵守原则,那么你可能在大事上也会失去原则。”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句话,我才更倾向于认为巴菲特购买比亚迪的股票是打破常规,而非因为事情小而向芒格妥协。
不过,这本书最有价值的还是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午饭时那两位伯克希尔经理告诉克里斯和我,他们公司被伯克希尔收购后唯一的变化就是他们保管现金的地方:它们都流向了伯克希尔,供巴菲特用于投资。
亲眼目睹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一切,他们的话得到了证实。
……
巴菲特在1983年买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当时这家地方性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家具装潢店,单店的营业额高达1亿美元之巨,十分惊人。
同一年,一家名叫“音乐之声”的明尼阿波利斯电子产品零售商在明尼苏达州开了旗下第一家“大卖场”,并将名字改成了“百思买”。当年销售额仅为2800万美元。
如今,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有3家分店,年营业额加起来大概在12亿美元左右。而百思买有超过1000家分店,营业额超过400亿美元。
……
但我想知道,就算生意好做,如果老板不再往里投钱,那它还能撑多久呢?
巴菲特是不是对自己的公司有点太“一毛不拔了”?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喜诗糖果身上,马修斯认为,“照那位德国股东所暗示的,将公司所有多余现金都进贡给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这虽然对于伯克希尔的股东来说是件幸事,但对喜诗糖果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幸事。”他继而发出了更严厉的质疑:
如果巴菲特坚持在他所有公司里严格执行任人唯贤,伯克希尔及其股东是不是会更富裕呢?
奥马哈那间家庭运营的家具大卖场是否就因为它是家族运营的,而错失了成为主要全国性公司的机会呢?
这个问题初看上去十分有理,不过,经过再三思考后,我认为巴菲特并没有做错了什么事情。
首先,内布拉期加家具城和喜诗糖果最初都是家族企业,其创始人愿意将企业卖给巴菲特,说明他们没有要把家具城或糖果店开到全美甚至全球每一个城市之类的雄心壮志。
其次,即便这些企业的经营者有雄心壮志,即便巴菲特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支持,他们也未必能把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公司。从巴菲特的各种传记中我们知道,经营内布拉斯家具城的B夫人是个事必躬亲的经营者,这样的管理风格绝对适应不了全国性公司。
再次,很多家族企业把企业卖给巴菲特后获得了伯克希尔的股票,因此,伯克希尔股东的幸事就是他们的幸事,而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理应为其股东创造财富,在这一点上,他做得非常好。
最后,百思买的规模确实有惊人的发展,但它的股东是否获得了超过伯克希尔股东的回报?马修斯先生并没有告诉我们,作为一家对冲基金的管理者,他为什么不首先从股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呢?
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后,我得出了结论:这种结果甚至是必然的。其实,将资金投入到内布拉斯加家具城或者喜诗糖果这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身上,赌它们会高速成长下去,这是一种类似于投资成长股的思路;而将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那些售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企业上,这是价值投资的纯正思路。由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好名声,有很多家族企业的所有者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将企业卖给伯克希尔;由于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免不了恐惧和贪婪,股价有时会低到了不合理的地步,而巴菲特却能够做到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因为巴菲特完美地践行了价值投资理论,伯克希尔股东的财富才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虽然如此,人不是万能的,我们又何必苛求巴菲特十全十美呢?
马修斯在书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些问题,他并没有给出答案,对读者而言,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未尝不是检验自己对价值投资理解程度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