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忌盲从
(2010-02-12 12:47:08)
标签:
股票财经情感方面估值芒格 |
分类: 价值投资漫谈 |
对投资者来说,多读大师的著作无疑是成功的捷径。不过,如果我们不能辩证地看待大师的言论,将大师的每一句都当成至理名言,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前些天,我读了《穷查理年鉴》一书,并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些感想,其中一部分如下:
如果你因某些股票的价值被低估而买入它们,当它们的价格接近你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估时,你就必须考虑卖出它们。这很难做到。然而,如果你能买到一些伟大的公司,你就可以坐享其成。这太棒了。——查理·芒格
我的感想:
这段话对痴迷于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极为有力的论据。然而,如果你对股票是以折现现金流方法进行估值的,其背后的公司是否伟大并不重要(更准确地说是毫无关系,如果你对未来现金流的估计足够准确,买入价格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我认为芒格如此说,是因为巴菲特和他在经营伯克希尔的过程中,并非“唯利是图”,很多时候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
这段话在博客上发布后,有些朋友颇不以为然,试摘部分评论如下:
我认为芒格此时的不理性恰恰是因为理性,因为他意识到了“理性”的现金流计算存在很大局限性(巴菲特都没能力估准确)。就像他们收购喜诗糖果那个案例一样,突破了巴菲特“计算”的范畴。充满智慧的“不理性”,恰恰是种理性。——网友1
孙老师对这段话的理解可能局限在第一句话了,试想,正因为芒格认为精确估值太难了(当然包含以折现现金流方法进行估值),所以他才会转而强调买入伟大公司的妙处,其潜在用意是,侧重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不强求拥有安全边际,只要价格合理就行了,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我宁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的企业,也不愿意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企业".——网友2
这是猜测。情感方面的因素,这个结论很牵强。
这段话的的前半部分凝结了很多东西,低估与高估的评判,出错的概率并不小。当然伟大公司的判断也有其很大的困难。这正是芒格深入事情表象的智慧是别人难以复制的原因。——网友3
至于说巴菲特和芒格并非“唯利是图”,很多时候要顾及情感方面的因素,也并非我的猜测。1972年夏,巴菲特和芒格通过蓝筹印花公司买入了8%的威斯科金融公司的股份。1973年1月,威斯科金融发表声明,计划和另一家借贷公司合并。巴菲特和芒格认为威斯科金融此举会让股东们将自己手中定价过低的股票拿出去换回对方的那些定价过高的股票,因此对合并持反对态度,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查理·芒格传》中说:
成功组织[2]了合并后,芒格和巴菲特在合法的情况下只能再买3%的威斯科金融剩余股份,于是他们立即着手去做。合并一取消他们就出价17美元一股买下股票。他们知道短期内威斯科金融的股票一定会下跌,鉴于合并是被他们搅和的,出价17美元才能对威斯科金融来说公平。“我们在某个堂吉诃德式的时刻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认为只有这样解决才是正确的方法。”芒格说。
基本上可以断定的是,芒格对卖股票不感兴趣,这中间同样有情感方面的因素起作用。这一点,由巴菲特说过的话也能得到验证,他说,“我们已经发现辉煌的业务关系不仅少见而且令人愉快,因此我们要保持我们业已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