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不高的大杂烩
(2010-02-08 15:50:26)
标签:
基金财经筛选器股票林奇 |
分类: 书评 |
——评《标准普尔选股指南》
这是一本教投资者使用筛选器的书。按书中介绍,在美国,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里公开交易的股票有1万多只;我们知道,A股市场的股票也已经达到1700多只,在这么多股票面前,投资者通过筛选器找出哪些股票符合自己的选股标准不失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办法。
虽然如此,我并不欣赏这本书,尤其不建议初学者阅读此书。
在这本书里,按照不同的投资理念分别介绍了如何设定筛选条件,如成长型股票、价值型股票、具成长性且价格合理的股票、股利概念股、动能性股票等。而且,作者本人似乎也没有成型的投资理念,他认为:“成功的筛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某时刻一个效果非常好的筛选在另一个时刻可能会变得完全不再适用。因此,投资者应该随时掌握当前的形势并对市场进行定期的研究。”然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能做到随时掌握市场形势并对市场进行定期研究么?恐怕很难做到吧!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也并没有做在各种不同投资理念下筛选股票后投资的业绩分析。我认为,如果投资者朝三暮四地转换投资风格,得不偿失的可能性会更大。
作者不是价值投资者,这从书中的以下语句中可以看出:
一般来说,年轻的投资人能承受较高的风险,因此可以买入投机目标,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高于平均收益的回报,毕竟,他们有的是时间可以东山再起。
投资人应该设定一个百分比基准,一旦股价下跌的幅度超过这个预定百分比时,就必须果断卖出。我们建议采用15%—25%的幅度。
不是价值投资者倒也无所谓,问题是或许因为作者对每种投资理念都感兴趣,却又都钻研不深,他对彼得·林奇的投资思路总结得也似是而非,其总结如下:
l
l
l
l
然而林奇其实并不排斥周期股。在《战胜华尔街》中,他这样说,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精明的资本经营者开始投资周期性公司。
从我自己买卖周期性公司的交易纪录来看,成绩还是可以的。只要经济开始萧条,我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类股票上,因为我总是做积极向上的思考,设想经济总要好转,而不去管报表上的一片暗淡。
本书的逻辑也不够严谨。例如,作者认为,“整体来说,筛选作业的结果通常比较适合长期投资人,不适合喜欢利用市场的短期无效率来谋利的短线交易者。”他又说,“成长型投资是长期投资人的不二选择。这个风格主要适合有5年期以上的财务目标的投资者。”将这两句话串起来,那是否只有成长型投资人才适合使用筛选器呢?作者又何必教价值投资者、动量投资者等使用筛选器呢?
即使是教投资者筛选成长股,作者的教法也会令人难以适从。
潜在投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股票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么?”为了解除这项疑惑,我们还可以在筛选作业里加入另一个过滤条件——股市分析师普遍建议“积极买进”和“买进”的股票。也就是说,大多数分析师必须认为这些股票将来的表现可能超过大盘。
……
这个筛选作业希望过滤出小型企业,所以,筛选结果里都是市值低于10亿美元的股票。这些股票都只有一个分析师提供“买进”或“卖出”建议。如果这些公司的盈余继续维持原本的高成长轨迹,迟早就会引起股市的注意。
……
因为在搜寻GARP型股票时,分析师的成长预估数字非常重要,所有的筛选作业都加入了一个过滤条件:至少有三个分析师提供这些企业的成长估值。
我不知道一个初学者看到这些话后,到底该选择有多名分析师关注的股票还是少到只有一个分析师关注的股票。我们还知道,林奇教导投资者要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综上所述,初学者看此书是不适宜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理念已经相当成熟的投资者,这本书的大部分对他来说又是没用的——价值投资者不会看动量投资者应如何选股,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