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偏重SCI论文考核指标可能对美国们更有利(原创)
我们知道,SCI是科学论文检索的缩写,是世界上著名、权威的论文检索系统。国内目前普遍在采用以发表的SCI论文的影响因子为统计对象,来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指标。SCI检索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利用SCI检索作为考核指标,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和公正性。但是,回到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过分看重于SCI考核,对我国科技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并不有利,相对来说,对美国等先发国家反而更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知道,SCI是科学论文的检索体系,进入该体系的论文都是科学性论文。科学是以发现为目标的,其最基本的目标是发现、讲述前人没有遇到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它并不一定关心这一发现的实际效用。这个考核指标对世界上走在最前沿的国家,比如说美国,应该说是很合适的,因为它的科学技术是走在最前端的。它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要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通过探索开拓未知领域,取得进步,这是先发国家必须做的,也是先发国家相对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取得成果实际上无论是从投入还是难度上来讲,都是很大的,像美国这种前沿性国家,必须把大量精力用于前沿的探索,甚至于是目的性并不太强的探索。我们中国的情况实际上不同,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现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大量国计民生的问题都急需科技界、学校、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并不是最前沿的问题,许多问题可以在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或认知上进行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也就是说,进行发明和创造。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工作常常在SCI体系中得不到体现。如果过分偏重SCI体系考察,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技术发明和工程创造就得不到相应的鼓励。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科学技术最后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从科学变成技术,再变成工程,最后形成价值是在后半段实现的,纯科学阶段的知识虽然对人类社会有贡献,但往往不能形成狭义的价值,常常只能形成对人类的普遍贡献。要形成对我们自身发展有利的科技成果,实际上还是要在技术发明和工程创造阶段努力。
技术发明和工程创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实践和需求的驱动。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正好形成了一个天赐的良机,社会发展赐予我们对科学技术创新巨大的需求,在这一需求下,无论是解决衣食住行中的日常小事还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可能产生重大科技成果,而且这一类成果一旦产生,还可能实现对欧美既有技术的超越。比如说,在行的方面,大量需求促成高铁技术的发展,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突破,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同样,大飞机实际上也是在巨大需求的驱动下推进。
其实,对于这种巨大的机遇,大家有时候可能不是太珍惜,实际上,这种巨大需求非常珍贵。如果没有这些需求,很多工程技术成果就无法产生,甚至原本一些领先的技术也会慢慢衰落。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荷兰福克航空公司(该公司曾经是世界领先的著名飞机制造公司)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就可以略知一二。因为狭小的荷兰市场支撑不了一个大型飞机制造商。而广大的中国市场不但可以支撑高铁、大飞机,也能够支撑特高压电网等工程,使之取得成果。这些方面的成果实际上都实现了对欧美科技成果的超越,我们也有可能在三代核电、增值堆等方面产生超越。如此巨大的需求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是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的。虽然在这一机遇中,无法产生大量的SCI论文,但我们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其价值也非常高。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现阶段由于传统文化、基础条件等局限,实际上我们进行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科研路线条件并不是很充分,不管是物质基础上,还是文化条件方面和欧美比都有很大差距,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直接套用美国以SCI为考核指标,最后结果可能是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各个零星的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形成的论文或成果发表之后并不能为本国的发展提供支撑,这些成果很可能被先发国家,比如说美国,在它最前沿的研究中被逐步整合利用,而我们则是在不经意间,千军万马为美国们的科学发展做铺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