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设计的价值(原创)

(2010-03-14 08:48:09)
标签:

设计

机制

价值

设计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

方案

工程设计

工业设计

工艺设计

分类: 设计方法论

    设计的含义很广,它的基本涵义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我们工程实践中的工艺设计,工程设计,当然还包括艺术方面的平面设计等,此处我们所讲的是偏向于工程技术类的设计。从工程创造的整个流程来讲,设计是前端的,设计师进行的工程创造是整个工作链条中最前端的工作,他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为实现我们的需求而做出安排。

                http://s1/bmiddle/59d39a38481bb53810190&690

    有这样的一个曲线,(见附图)横坐标是进程,纵坐标是决策对结果的影响力和投入,针对一个事件来看,随着进程的推进,决策对事件的影响力越来越低。这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在一件事情的初期,决策对后面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一旦某一步骤进入实际实施后的可变动的就是有限的了,所以,在这时所能做决策空间就越来越小了,对结果的影响就不会很大。另外一方面的体现就是随着进程的推进,投入越来越高,直到项目建设的完成,投入达到百分之百。从这个曲线可以看出来,在一件事情进程的过程中,前期的决策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的投入是最小的。而设计就恰好是处于这个区域,由于设计常常对一个工程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一项设计的好坏影响结果的程度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就意味着一件事物结果的好坏、优劣、盈亏等,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由设计的因素所决定的。

    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选错了厂址的工厂,将来会发展成一个成功的工厂;一个选错了工艺的流程,将来会产生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在方案上就存在着严重缺陷的工业系统,将来会是一个好的系统;一个目标功能不明确的设施,将来会是一个好的设施。事实不止如此,除了方案的优化以外,还存在一个精准的问题,比如,如果某建筑设计的精度不到位,那这个建筑就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将来建筑物可能面临倒塌的危险;同样,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过分的保守,那么我们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也将会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如果是一个不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此居住的居民在今后几十年的生活都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设计的精要在已定设计条件下,按照既定的目标,尽量合理并科学的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去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用于实施。

    当然,完成某一项工作可能有很多种的方案,但能否提出这些方案,并从中提出最优的方案,这就是设计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包含两部分的工作:一方面是要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化的方案,另一方面就是对所选的方案再进行优化和创新,提出创新的方案,这都是设计的任务。

    另外,设计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精准性,因为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只是纸上的方案,最后实施出来的成品和最初的方案预定的目标和参数等的一致性如何,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因为受到基础条件的限制,一般设计的纸面成果和现实生产的产品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也就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范围,这个误差范围应当是尽量的小。误差的范围越小,设计的就越精确。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中标志性的主要指标可能很准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个设计的成果就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所设计的系统往往是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除了一些标志性的指标之外,产品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都应该是尽量科学合理的,都应该在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比如,建造一栋大楼,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栋外观漂亮的大楼,而是需要一个各项功能都是完备的、是适用的、是可靠的,所有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到,不能出现让人头痛的死角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真正工业中的系统要比这种情况复杂的多,所以这一系列细节问题的控制也都需要设计者通过增加控制点等方法来进行准确地控制。

    除了准确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精密,精密和准确的差别就在于,准确是控制某一个控制点对误差的影响,而精密是表征我们一件事物设计出来的模型和实物的控制点之间误差。这样的描述有些抽象,简单地用一个曲面打比方,在曲面上任意一个点,如果理论值与实际值相比,这是准确的概念;用多少的点来表示这个曲面,这就是精密的概念,要表达一个曲面,点数越多,表达的就越精密。由此可见,就是优精准体现着我们对于设计的基本需求。

    但是这还不够,即使我们每件事情都做到了优精准,但是由于我们设计的每一个产品,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意味着,预计好的设计方案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也是变化多样的,它可能是我们能想到的,也可能是我们没有预期到的。以设计汽车为例,对各种汽车的常规状态我们都可以考虑到,但是,有一些事故状态等等我们不一定就能考虑的很周全,而且这种非常规的状态还有可能形成组合状态,而这些组合状态我们更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任何产品和商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都会面对很多不可预见的偏差,而这些偏差一旦出现,我们设计的工程和产品,能耐受这种偏差的耐受性,我们称其为“鲁棒性”。这一点对产品的实际质量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因素也要考虑。长期以来,我们是在物质条件缺乏的大环境下,大家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去设计和制造某种东西,其主要目标是效用。但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的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当这些物质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以后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处置。因此,现在我们所讲的设计,除了要考虑之前所讲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产品在产生效用的同时,要考虑各种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并能以较低的成本来响应这种变化。比如,环保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一项工程,一个产品,当其出现故障和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设计的技术规范要求是合理的,是满足要求的,但是随着制度要求的逐步提高,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不能满足环保的要求,可能要对其改造,这样,其潜在的价值就被损失掉了。但是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预先考虑到以后环保的要求,使得其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制度的空间比较大,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改造而满足要求,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当一项工程或者一个产品走到其生命周期的末端,其末端的处置成本怎样,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处置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的。所以,在产品设计的初期也需要考虑到其末端处置的可行性,难易程度和处置的成本。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全寿命设计观”的要求,如果我们在设计中能够实现上述的这些要求,那么设计的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个好的设计不但会降低制造和运行的成本,而且还会带来高达30%-50%的价值。相比之下,如果我们采用的是一个粗放的设计,那么这30%-50%的价值就要投入到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设计上稍许的增加投入,当然也要求我们运用更好的设计技术和设计手段,或者我们要去开发更多的设计技术和设计手段,去替代将要花费的30%-50%的投入。因为粗放的方法所花费的30%-50%的投入,大多属于物质性的消耗,增加了能源消耗,增加了污染排放。另外,由于这样的设计需要的大多是简单的劳动,这样就会使社会上大量的人力集中在简单劳动的领域,这就意味着低收入人群的数量就会增加,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提升。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其中的一小部分资金投入到设计上,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设计是一项高技术的工作,设计还有

    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是以知识加经验的方法来进行运作的,而这一点与完全依靠知识的方法是不同的,比如,科学研究等。从宏观上讲,我们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是有贡献的,但是,纯粹的科学研究对某一个体其实很难直接产生收益。这其中还有知识的一个可拷贝性的特点,因为知识一旦出现,就可以拷贝,而且是无限的拷贝。由于知识可以被无限拷贝,那么知识就不不能实现价值了。因为,要产生价值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其有用性,另一个就是其稀缺性。空气,阳光,它们的有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它们不具备稀缺性,空气和阳光一般是不能卖钱的。同理,知识也是如此,我们做了科学研究,很多信息都是要公开的,只有公开自己的研究才能获得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地位等。当然知识产权的制度可以把知识价值化,但是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不完善,能够实施保护的力度也不大。

    但是设计就不同了,因为设计是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众所周知的,经验是具有稀缺性的,而且是难于拷贝的,是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才能实现的。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我们的工业社会是基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的,而科学技术的一个特点就是科学的可重复性,所以我们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一些传统的工业,可拷贝性非常强,使得只要有资金投入,它就能迅速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其结果就是一项成果一旦出现就很快被拷贝和复制,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产能过剩,价值就逐步的被摧毁,这一点在我国尤其的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融资能力提高,更加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业的利润普遍低下。但是如果是由知识加经验构成的这种体系,基于经验的门槛就高的多,我们可以用资金买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可以用资金雇工人进行生产,但是却不能花钱买时间,由于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我们在设计领域进行投入,那么它产出的效果将会是非常可观的,即,它带来的有益效果非常大,而投入也相对比较少。而且这种投入基本上不产生物质消耗,产生的能源消耗也都很小。而投入主要用于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应用,这种投入应用的最后结果是提升人力资源的水平。。。就是通过吸纳大量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一个领域高水平人才的成长和聚集。结合实际情况,也可以聚集大量从高等院校毕业出来的高层次的研究生,用设计技术这个平台产生的效益来替代商业的钢材水泥等物质资料的消耗。这样将会有利于我们社会经济的转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