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风采——SUN之队(五)

标签:
团队风采不确定性杂谈 |
分类: SUN之队 |
不确定性
王伟
俗语云“人生无常世事难料”,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谁或者什么能够给我们以确定性?
有人说是科学。因为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它以揭示真理为己任,就会给我们展示确定性。难道不是这样么?从小到大,我们就一直被‘‘相信科学”这句话所包围着。除了科学,世上还有什么更值得我们依赖,更能够给我们带来确定性的感觉呢?依赖科学,我们可以提前数百万年精确预测行星的运动;在量子电动力学中我们可以做到理论值与实验值只在小数点后第9位或第10位才出现差别(如狄拉克数的理论值为1.00115965246,实验值为1.00115965221),这种精度是相当惊人的,相当于当我们测量南京到乌鲁木齐的的距离时,精确到了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距离。
但是科学并不总是给出确定性。准确说,科学中到处都存在不确定性,科学的结论通常也是不确定的。汶川、海地、智利地震的发生致使地震观测研究机构因未能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测而广为诟病。但地震科学研究就是如此,充满着不确定性。地震科学的研究领域,像地震预报学、工程地震学等,又很多具象的研究。地震预报它是相当困难的。地震不像水灾、风灾一样是完全可以预报的,国家可以发布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像1998年抗洪,它来之前我们就知道,它有几次洪峰,我们都很清楚,可是地震就没法做到这一点。
这样也许就会有人质疑,“科学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衰弱吗?”“传播科学的不确定性、技术的风险性,会大范围导致人们怀疑科学技术,从而导致反科学、反文明吗?”恰恰相反,许多科学的成功正是由于科学家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非但不是阻碍科学前行的障碍,而且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是靠不确定性繁荣的。试想,如果科学家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具有确定性的话,在托勒密得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结论之时就不该有科学家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更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出现,人们也许还生活在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样的幻想中。同样19世纪末关于地球年龄的著名争论也说明了科学的不确定性,一派是博物科学传统的地质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等,一派是数理科学传统的物理学家(以开尔文为代表)。起初开尔文振振有词,通过严格的数理推导和计算(他考虑了作为炽热球体的太阳的冷却速度),有力驳斥了博物学家直观的、常识性的、肤浅的信念:地球的历史一定相当相当长。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出错的不是博物学家,而是开尔文本人,他的推理只是表现上严格在他那个时代他与所有人一样都不知道核能,因而在计算中漏掉了最重要的方面。这是近现代科学史中,博物科学战胜数理科学少见的惊人实例。
突然想起阿里巴巴CEO马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的观点——懒惰创造了世界。懒的爬楼梯,我们发明了电梯;懒的调电视,我们发明了遥控器;懒的去听演唱会,我们发表了磁带、CD......懒惰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同样的,我觉得是不确定性推动着科学不断发展,正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科学研究者敢于质疑权威的声音;正是不确定性的存在,激发了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去不断探索;正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世界如此美好……
不确定性是科学永远的话题,其实是一种追求,是为了找到那份确定性……
成员简介:王伟,硕士,中共党员,1987年3月出生,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为热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