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策略8(原创)
(2009-12-07 12:57:42)
标签:
环保可再生能源风电生物质财经 |
分类: 能源与环保 |
3.3 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等。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产业体系和基础工作薄弱,其次是支持政策和措施落实难度比较大,第三是市场保证机制不完善。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但其技术成熟度稍差,同时单位发电成本高,因此目前不具备全面替代火电技术的能力。但作为清洁能源,其可作为减排温室气体的有效的技术补充,随着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它作为解决今后能源供应改善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欧盟提出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0年达到12%,2020年20%,2050年达到50%。我国也非常重视,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制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着重做好三项政策措施:1.电网积极支持全额收购电量;2.按保本有利的原则补贴电价,税收优惠;3.设备立足国内,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批量的生产能力,降低设备价格,加强科研攻关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制开发新设备新产品,以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需要。并可扩大就业,增强经济实力。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重点是发展风电,因太阳能光伏发电造价高(每千瓦3万元以上),发电成本贵(1.5元/千瓦时以上),目前尚不具备大发展条件,要抓紧科技攻关大幅降低造价与发电成本,提高竞争力,为今后大发展创造条件。我国地少人多,农业基础薄弱,可用于发电的生物质能源不多,只能建设一些小型秸秆及农林产品废料发电厂,数量有限。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初步查明10米高度处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其中陆上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风能资源随高度增高而增大,今后查明的风能资源将会更多。我国风能发电设备制造发展很快,已具有一定生产能力,近期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已具备大发展的起步条件。风电建设布局已全面展开,规划重点建设达坂城、玉门、苏沪沿海、辉腾锡勒、张北、白城六大风电基地。因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资源发电发展重点是风电。
世界上风电发展很快,远远超过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2000年世界风电装机1845万千瓦,2005年已达5932万千瓦,5年增加4087万千瓦,年均增长26.4%。
“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容量到2010年将达到55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到2010年要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价格、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这项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到2005底,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所占比例为7%,到2010年争取达到10%,2020年争取达到16%。国家要大力发展风电,“十一五”期间拟建成30个10万千瓦级的风电项目,在内蒙、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形成4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支持秸秆发电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和林木生物质电站,扩大生物质固体成形颗粒、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试点示范工作,重点培育生物质资源原料基地,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目前单位发电成本高,单机容量低,同时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中,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可作为电力工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策略的第三层次技术平台,作为前述技术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