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不一定修在地下(原创)
(2009-11-13 17:51:06)
标签:
轨道交通工业设施地铁能耗东京房产 |
分类: 创新与发展 |
地铁,顾名思义,似乎在地下。现在我国正处在大建地铁的阶段,有很多地区费了很大的劲,在地下实施地铁的建设。其实地铁作为轨道交通,国际上先发国家建设的地铁在地下的比例很小,相当大的比例是建设在地上高架、甚至于是地面。
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公共交通最有效的方法,一个轨道交通就可以解决几十万人次的日流量,代替大量的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减少大量路面交通的占有量。所以说,建了轨道交通,可以代替建路和大量的车辆。此外,地铁的能耗也很低,它以很小的能耗代替私家车等大能耗。所以,地铁的社会效益很高。
把地铁全部建设在地下,如果用盾构开发的话,投入很大,工期也很长;如果用大开挖的形式,建设期间对交通的影响很大,很难在大型城市实施。但是,在地面建设高架的技术非常成熟,可以在每一个支墩单独施工;再加上我国的工程能力很强,钢材水泥业很多,因此在这一环境下,建设可以非常快。而高架的梁也可以工业化生产,速度更快。所以说地面建设高架速度很快,效果很好。如北京的地铁五号线和十三号线,就采用了大量高架建设,解决了大量人流的公共交通问题。北京作为一个著名的城市、中国的首都,建立了大量的高架地铁,其他城市也应该可以顺利实施。
有人说,地铁高架在美观、噪音等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说美观,我国是一个从农业化迅速跨入工业化的国家,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对工业设施有一种恐惧和反感;工业设施常常需要用装饰性材料覆盖,才会为大家的审美所接受。但我们可以看看法国的蓬皮杜中心,它是一个艺术中心,并非工业设施,它在建设过程中,就把工业管道等全部暴露在外。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工业本身就是美的。我们现在由于刚刚脱离农业社会,很多人的生活背景都是基于农村,对工业美的认识还得有个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地去等待这一过程,更不能去迎合排斥工业的心态。地铁这一公共建筑是工业化的产物,它是不是难看应该从工业时代的审美角度去评价。
另外还有就是噪音的问题。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噪音问题可以解决。如采用凹形的梁,在必要的地方增加隔离设施,代价非常小,远远比埋到地下方便得多。
高架地铁我们还可以用艺术的手段对其进行美化,给它增加艺术的元素,通过该手段解决审美问题。另外,反对的意见可能来自沿线的居民和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这种阻力第一可以采用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宣传和改变,另外可以利用利益补偿的机制来解决。它不能成为做科学正确选择的障碍。因为在地面高架上实施轨道交通,不管是在投资还是工期方面都远远优于在地下实施。
一般来说,在地下实施只是在市中心地区进行,除此之外都应该采用高架,对于新规划的新城区在规划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高架轨道预留。对于城市和卫星城之间,很多轨道交通就可以在地面实施。
总的来讲,社会发展到现在,城市化、大都市化的进程这么快,轨道交通的要求非常迫切。轨道交通的建设要从快从简,“快”即快速解决问题,“简”即以现有投资尽量多建设轨道交通。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日本东京,六七十年代东京就建立完整的轨道交通网,主要以高架为主,而且所有车站都是非常朴实而实用,换乘方便。我国轨道交通作为平民大众的公共设施,首先是需要从功能上满足大众需求,而不是追求豪华,使其成为标志性建筑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