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励相容看研究型大学绩效考核(原创)
(2009-11-08 12:24:58)
标签:
研究型大学激励相容研究型绩效考核专利池美国教育 |
分类: 教育一家言 |
从激励相容看研究型大学绩效考核
孙克勤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是激励相容的思想理念。高校的绩效考核问题,实质上就是学校和教授双方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对高校绩效考核就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在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根据自身情况有组织地布局科研,鼓励自主创新的,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布局和未雨绸缪的策划,建立有效的长期机制,通过跟进和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时机。
关键词:激励相容
我们知道,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被三位研究机制设计激励相容学者获得,这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世界的关注度。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存在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信息一方提供信息可以有选择,可以通过其利弊权衡公布信息与否。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也就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使得掌握信息一方公开信息比不公开更有利。
进行绩效考核,首先要进行绩效评价(即对工作进行评估)。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其研究的属性校方与教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绩效评价就是学校和教授双方博弈的过程。教授等研究人员的研究性工作范畴属于未知领域。很多教授从事的工作都处在前沿,从理论上说,其他人很难对他的工作深入了解,进而达到能够对其工作进行评估的水平。因此,教授在提供信息这方面可以根据其自身利弊而选择,因为他掌握着公布信息的主动权。从校方角度来讲,他可以通过行政、制度等方式来对教授施压,要求其提供更多的信息。但这些措施不一定有效,因为教授是否公布无形的知识完全凭靠其本人意愿,不是通过压力能够促使其就范的。此外,采用此高压手段获得信息往往成本很高(如让教授填写大量表格、做很多报告、花费许多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那么,在研究型学校是否不能绩效考核呢?并非如此。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享用着国家的经费、纳税人的金钱,就需要对其工作和成就作一番交代,这些成就是通过每个人的绩效积累而形成的。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高校应该如何进行绩效考核呢?
首先,研究型大学、一般为985、211工程高校,国家对其寄予厚望,其特点是研究工作应有较大比例为前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常常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出成效的,而是需要经过十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出成果。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存在小而散,即研究课题相对较小,研究力量分散,以高校为主承担大型课的情况不多。这样,每个学校的老师、研究人员的工作比较分散,关联度低,与国家的期望有差距。为改变现状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组织地布局科研(科学层面和技术层面)。比如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在某一领域构建专利地图、专利池。在此基础上整合本校和他校的研究能力,引入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研究项目管理,通过对科研项目及其子项目的进度、费用、质量、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兼顾长期与短期,实施网络节点监控,。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任何个人都要和这一个大的体系建立关系,每一个子课题和相邻子课题以及总课题之间都存在着网络关系,具有时续性,关联性,有时间、投入、质量和避险等方面的要求,足以实现对过程和目标的控制。绩效考核也才能落到实处。并且通过这种机制,还可以解决学校因为力量分散而无法承担大课题的问题。
其次,我国现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经济实力,对科技创新的前瞻性的布局和未雨绸缪的策划非常重要,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跟进和利用后发优势向前赶。但国际上对我国的防范日趋严格,知识产权壁垒和专利池等使我国的简单地跟进越来越难。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前瞻性的布局和未雨绸缪的策划与布局,整合力量,第一可以增强能力,第二可以促进做长事,以较小的前瞻性的投入为未来我国科技大发展奠定基础。届时我们不仅是作为一个跟进者,而是作为探索者,就不能简单像过去那样引进、消化、吸收,而是需要超前地进行布局。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协同作战。这就对绩效考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具有鼓励做长事的机制。
目前,考核周期较短,例如,一年一次,在实际中这种考核制度也是需要的。但这种考核的指标是应该细致一些呢,还是应该原则一些呢?我们认为,越是原则的东西越不容易造假,我们可以对一些难以造假、难以产生机会主义的指标进行简单的考核。如美国用SCI论文考核的机制也是这一思路,由于其机制简单所以管理成本也相应较低。
然而我国的研究型高校并非全做科研,而且目前我国的状况是科学、技术、工程三者共存,科学研究需要开展,但是还不能像在美国那样占那样大的比重,因为美国这样最前沿的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利用科学来带动技术和工程。针对我国的现状,科学发现可以引领发展,技术和工程研究同样可以带动发展。所以,在SCI论文考核的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了对发明专利数的考核,现在工科院校广泛被使用。但这种考核机制目前存在一个问题,专利数可以统计,质量不可以统计,可能会激励产生大量垃圾专利。针对这个问题,并结合之前所谈的,应该在建立专利地图的基础上布局学校的科研,从而可以在专利地图上看到每一个专利的价值。
除了论文和专利以外,其他还有什么方面可以衡量呢?科学对应论文,技术对应专利,工程则对应应用成果。在这方面,国内比较重视对科技成果的奖励,但同时这也会随之产生一个问题,用这一指标考核周期较长。一项技术从开发到应用再到推广、并通过实际运用证明其功效需要的周期很长。而用现行的短周期考核模式,不能正确公正地作出评价。也正因为此,学校的教授对需要做长期研究才能出成果的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由此可见,考核机制除了需要短期机制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长期机制。在此,可以类比生活中的实例,如,我们对交通的管制可以通过警察、红绿灯甚至在每个路口设置协管员,同时也可以设置卫星监控、使用摄像头,这些方法都能够起到效果,但是前一种效果成本明显高得多,而且不具备宏观性。它可以解决某个路口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宏观问题。如在卫星上远距离监管,则可以解决宏观、甚至未来的问题。实际上绩效考核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是采用“人盯人”的管理还是采用远距离监管的方式。应该说后一种监管成本更低,监管更有效,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
综合前面所述,在绩效考核中,各个高校应基于自身研究型学校、研究型工作的基本特点,根据具体情况有组织地布局科研,采用激励相容的机制,鼓励大家做长事。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做出前瞻性的布局和未雨绸缪的策划,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跟进和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时机,发展我们的科研实力。另外,我们在注重科技成果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技术研发的产期的考察机制,使得我们高校科研科研人员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和志气,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使得科技创新称为成高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种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