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浪费与不科学的炒作其稀缺性有关(原创

(2009-10-01 17:09:26)
标签:

房地产

土地

耕地

18亿亩

城市化

房产

分类: 时事我评论

土地资源的紧张和浪费并存的现状与不科学的炒作其稀缺性和增值预期有关

 

大家都在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将不断增值,这个概念正被我们整个社会所广泛接受,但同时这个概念也正被一部分的人用来大肆炒作,从形式上看,土地的资源总量是基本确定的,是不会再增加的。但是这其中混淆着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土地”是耕地,还是土地?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耕地的面积控制在18亿亩,也就是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面积总量的百分之十几,所以,现在土地保护的重点应该是耕地,防止其他用途的目的去侵占耕地,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使用大量的土地,所以就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表面的逻辑思维方式,生产生活的改善和提高都离不开土地,而且随着土地资源是日益减少,土地的价格应该会越来越高。而这就会产生两个后果,一个就是有人就当期利用这一概念,把房地产炒作到过高过热,而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增加了社会的成本,特别是增加了现在的青年一代的生活负担,给他们的创业和成长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大家都认同长期土地将大幅度价格上涨,这就造成了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了赚钱的资本,进而造成了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大量的囤地又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首先,土地是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一个主要途径。如果是孤立的或者是静止的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至于土地资源是不是越来越少,首先我们看可耕地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技术的提高所产生单产提高,实际上就可以替代一部分土地的面积。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能力加强,这样就使得原来不可耕种的土地转变为可耕种土地,就这点而言,在我国要扩大可耕地面积还是有可能的,并非像大家想象的土地资源已经达到极限,开发新的耕地并非是铜墙铁壁般的艰难了,譬如,如果在东北实施的引松入辽工程,这样就可以大面积的在辽西开垦,大量的增加耕地的面积;另外在新疆额尔齐斯河的北水南调工程也可以准格尔盆地形成大量的耕地。而且按照现在的工程技术条件,这些项目的可实施性都很强,单位成本也不算太高。另外,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大面积的,甚至成倍的提高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从现实看,这些工程可能为其比较远,因为按照中国生产粮食的现状,也不需要大肆的通过扩张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以中国现有的土地,通过技术进步,解决现有的粮食需求还是没有问题的。

从人类的生存空间上来说,我们国家的土地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首先,我们进行城市的建设,是不是一定要占据耕地,换而言之,我们的建设城市需要的是空间,是面积,不一定是可耕种的土地,按照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很快,而且工程技术能力很强,具有大规模建设的条件背景和现状,完全有可能在我们的国土上通过规划来建立一系列的新型都市,如环渤海的天津新区,那里的土地面积辽阔,而且多数都不是可耕种的土地,但是在那里建设集约型的都市化,就可以替代大量土地的占用。同样的情况,除了天津新区环渤海还有辽河入海口和山东的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及苏北沿海、伊犁河谷、准格尔盆地都有大量的非耕种土地可供都市化城市的建设,在这种土地上我们可以通过规划,大规模的提高城市建设的效率,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建设成本更低,性能更加完美的大都市也是完全可能的。在这样大面积的荒地上建设城市,包括城市的交通网线等基础设施,都可以大规模低成本的建设好。这样的建设和在老城的基础上改造和扩建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都市化,是不一定要一耕地的占用为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相反的,在大量的农民进入都市后,那么那些原来农民居住而占用的可耕地面积就可以大量的缩小,所以仅仅的概念化的说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越来越少,是不科学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房地产商的一种追求自己利益的一种说辞,如果社会共识充分认识到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生存空间甚至于可耕地的面积并不是越来越少,反而会有可能越来越多,那么,大众对土地价格的观念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不会认为土地的价格并非会一直居高不下的,可能就会减少囤地投资的这种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实现要用地就充分利用土地,不需要用地的时候也不会囤地的行为,从而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这才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浪费并存现状的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