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OI2大型过程工艺开发模式(原创)

(2009-09-17 15:40:16)
标签:

环境、电力

杂谈

分类: 模式与机制
从整体上看,我国属于后发国家,迅速的工业化导致的环保问题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凸显,社会公众对环保的需求日益迫切,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正是来源于这种需求。

    我们知道,一种新技术的产生来源于社会新的需求或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需求。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环保不是新需求,烟气脱硫、脱硝也不是新问题,在发达国家,烟气脱硫、脱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余年前就已产生成熟技术,并且较好的解决了其污染问题,目前他们在此方面的技术研究也基本趋于停滞状态。短期来看,引进这些成熟的技术来解决我国当前的问题未尝不可。但是,考虑到引进的技术不能针对国情,也不能基于最新的相关技术进步和不断经验积累进行技术升级,依赖这些相对老的技术解决今后数十年我国的环保大计,是不适合的,也难于在我国巨大的环境保护建设中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业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摒弃了国内惯用的以引进与跟踪为主的技术发展路线,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大方向,然而,我们的这种自主创新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我们认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后发国家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使这种后发优势得以体现。自主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这也是以前自主创新在我国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难以承受这种高投入和高风险。然而,基于后发优势的自主创新有效的降低了投入和风险,创新领域内的高技术成熟度减少了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可预期性,提高了创新活动的产出投入比,使得自主创新转变为一项经济合算的活动。

    后发优势理论有两个基本的暗含条件,一是技术和知识从先发国家流向后发国家,二是后发国家具有利用这种溢出并进一步进行创新的能力。可以看出,技术转移是后发优势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约束条件,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对国际政治经济有潜在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来说,这个约束表现的相当明显。其次,先发国家向后发国家的技术转移并不能够自动的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使引进的技术发挥作用,后发国家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实现技术转移,同时技术转移的约束性也比较明显的凸显出来,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保持技术优势以在我国市场牟取高额利润,所以他们不可能毫无保留的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核心工艺包的严密控制造成了我国难以突破技术垄断的壁垒,他们一方面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和技术使用费,一方面通过技术垄断使市场价格高居不下。后发优势理论表明,如果我们不具备学习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即使引进了先进技术,也不可能打破这种垄断,事实也表明,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没能逾越这道障碍。

    为了能把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首先我们对目前的后发优势做出了分析与判断,后发优势表现在:(1)国外的脱硫、脱硝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投运工程也很多,建设和运行的经验丰富、信息充分,这些前人的成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2)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为我们脱硫、脱硝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在对我们的后发优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后,我们认为:国外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积累已经为我们摆脱技术转移约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利用当今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将其引入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发,运用逆向工程,走了一条以计算技术促进工艺技术创新的路。我们的技术研发思路,不是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而是以世界先进技术为起点;我们实施的逆向工程不是“逆向仿制”或者“逆向改进”的初级模式,而是“逆向创新”的高级模式;我们不是以“比较优势”为主要力量促进技术发展,而是紧紧抓住“后发优势”进行自主创新。

    我们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成套关键技术,其相关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殊荣。经过技术升级,又成功推出了资源节约型先进湿法烟气脱硫核心技术,经工程验证,相关经济技术性能指标已全面超越了国外同类技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