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几点建议(原创)
(2009-09-17 14:32:58)
标签:
环境、污染文化 |
分类: 模式与机制 |
环境污染是指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过量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或能量进入生态环境后造成的干扰和损害现象。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阶段后,环境污染的问题就开始成为全世界普遍的困扰之一。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现在社会各国都在不断研究的课题。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大,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对环境进行治理,带动了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1、
环境污染并非从大规模发展工业时期才开始出现,但却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恶化严重,引起多方关注。原因就是由于环境本身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在不超过负荷范围内完全可以进行自净。因此,控制污染量一方面应掌握一个合适的度,既不用过度治理加重社会负担,也不会应污染过多而难以治理;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对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对治理顺序和治理标准合理调整,不搞一刀切。这些都需要环保专家进行研究,掌握环境科学,通过对环境污染发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等的掌握,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政策,从根源上保护环境。
环境科学层面上的治理,物质投入较少,主要依靠高校学者的智慧,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缺点是短期效应不明显,不能立竿见影。
2、
技术创新作为环境科技的第二层次工作,是环境科技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直接相连接的部分。通过清洁工业技术和环境友好型工业技术的开发和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开发,可减少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和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的末端减少有害物质向环境中的释放量,并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人员和一定的设备投入。其优点是所利用的多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体力劳动和重复劳动较少,物质消耗相对不大。在实现相同目标时,投入少、见效快。
3、
用现有技术通过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的建设防止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治理环境的措施。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利用体力劳动和较低层次的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产生的服务链短,物质资源消耗大,大量资源需进口,投入产出比低。
同时,此方法通常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国内的技术人员只是简单重复实施国外的技术设备,没有机会进行技术开发和深入研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使得国内技术开发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对环保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技术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一旦污染产生,就很难短期内恢复,不能孤立的看待任何污染,而应当从资源配置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综合最优的环境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