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孝子吴佳友(平水韵)
(2023-06-09 05:42:36)分类: 古典诗词 |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好女婿、好儿子、好侄子、他悉心照顾长辈,在困苦中默默坚守,多年如一日,用最朴实的行动履行责任与孝心,用瘦小的身体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他就是我的朋友——吴佳友。
吴佳友生于书香门第,长于布衣之家。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习惯;从小就明白“以克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真意;从小就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善举,广积福荫”的道理。
他黝黑的脸庞显示出刚毅,稀疏的头发透视出智慧。额头的沟壑书写着沧桑,眼角的皱纹记录着风霜。他个头不高,却能挡风、挡雨、挡灾难;他肩膀不宽,却能担山、担海、担责任。他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他面带微笑,彬彬有礼……
今天,我不写他的功与过,只谈他和四位老人的故事。
那是1986年的初春,他和妻子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就多了份责任和担当。开始照顾妻子的养父——李耀贵。
李耀贵老人是南下干部,由于居功自傲,喝酒滋事,职务一贬再贬,最后贬到石油公司警卫班看门。工资也一降再降,老人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很难相处。
再难相处也得处,毕竟是一家人,毕竟是她妻子的养父,毕竟是一个前辈,应该给老人关爱,使其开心快乐,让其感觉不到孤独。
1999年他们夫妻双双下岗,一时间没有了生活来源,孩子上学要钱,家庭日常开支要钱,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生活必须奋斗,为了家庭必须振奋。他边创业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要想法多挣钱,妻子边打工边照顾老人,还要料理家务。一切的艰辛,除他们自己知道外,作为朋友的我也有体会。
从1986年至2005年冬老人逝世,整整二十个春秋。二十年来,他给老人买烟买酒,照顾起居,尤其是最后两年,经常生病住院,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离不开人照顾,都是他侍奉跟前,不离左右,喂饭喂药,端屎倒尿……这期间,好在有他三叔协助照料,他才稍微好过点。
李耀贵老人生于1916年,卒于2005年,享年89岁。送走了妻子的养父,他的父母也年近八旬,也到了需要照顾的年纪,何况当时他的女儿正在上大学。他既要挣钱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大学,又要照顾父母,苦和累不必言说。
2008年冬,其父吴传文刚过了八十岁没多久,便病倒了,住院查出心脏病,心梗死,医生曾下两次病危通知书,并且让他们兄弟姐妹为老人准备后事。是他请求医生用最好的药品,用最佳的治疗方案把他的父亲治好。我们都知道,治疗心脏病人是不能下床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此次便住了28天,大部分时间是他在伺候,有时候白天姐妹们也来替换一下。
从2008年冬生病住院开始,到2019年夏老人离开人世。十一年间,每天的三顿药配好放在床头,叮嘱按时吃药。每天早餐由其母端到其父桌上,看着吃完。中晚饭是他端到饭桌上,陪老人边吃饭边聊天。天气好的时候,用轮椅推着出来晒太阳,保证一个月理一次发,半个月洗一次澡,一个星期换一次衣服,两三天泡一次脚。有时候大便拉到床上,裤子上,都是由他来随时换洗。
在这十一年间,有时候一年住一次医院治疗,有时候一年住院两次,生命的最后半年,基本上都是在医院度过,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伺候,喂水喂饭喂药,换衣服换床单换尿不湿……同病室的人无不称赞。
其父的病还没有治好,他的母亲——董仁华,于2017年初秋,也病倒了,住院后查出患上“脐尿管癌”,由于年龄大(87岁),手术风险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他们兄弟姐妹商量后,决定听从医生建议。住院期间,白天由他姐妹轮流照顾,因为白天既要做生意,还要照顾父亲,晚上安排好他父亲后(叫他三叔代为照顾),他匆忙赶到医院换下姐妹照顾母亲。一年多的时间,住院三次都是这样安排的。2018年暮秋,他的母亲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8岁。
还没到一年,于2019年仲夏,他的父亲也离开了人世间,享年91岁。
不到一年,他失去双亲,他痛心疾首,泪眼婆娑。悲痛之余,他在K歌上朗诵了一首《娘,你去哪了》,几位好友听到都无不受触动而泪流满面,扪心自问相比较之下,我面对那样的处境又能做到多少呢?
截至目前,他善终了三位老人,其中一位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现在还有一位83岁的三叔仍在孝养中。
他的三叔——吴传义,单身老人,生于1940年。从2003年跟着他一起生活至今,已有20年,总是他陪在三叔身边照顾起居。2022年5月他的三叔,患肝胆管结石住院治疗,手术后,医生不让吃油腻食物,身体虚弱,精神状态不佳,人瘦了一大圈,由140多斤瘦到109斤。
为了早日康复,他在网上查资料,又向医生请教,能吃啥子康复的快,想方设法让他吃好,吃有营养的,坚持了六个多月。这期间,又住了两次医院,都是全程陪护,做饭洗衣,端饭倒水,端水喂药,理发洗脚,洗头洗澡,都是由他完成。住院费除报销后,他花费了将近一万元。现在他的三叔康复了,体重130多斤,气色也好了。他的姑母说:“是他照顾的好,给老人捡回一条命。”
都说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他无怨无悔地用双手托起老人的生活,用善良的心,照亮家庭每一个角落,用爱心和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二十年间是他一人在照顾三叔。原因是他的妻子于2012年始,在上海照顾女儿和外孙,多年来分多聚少,见面屈指可数,疫情期间,四年没回家过年。啥办法呢,一个为了老人,一个为了孩子,真是苦了他们夫妻俩。在我看来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
对于别人的夸奖,他总是腼腆地说:“照顾老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没啥值得称道的。”
就是这个不伟岸的身躯,不厚实的肩膀,赡养四位老人,支撑整个家庭,实属不易。老话说:“敬奉老的,锅里有搅的。”如今的他事业小成,说不上锦衣玉食,但也衣食无忧。他一直坚持做自己,坚持行善事,只图一个心安。
朋友们,我们都要像他一样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增广贤文》里说:“如果不把父母敬,从来子孙照样行”,善待今天的老人,也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朋友们,尽孝要乘早,莫待子欲孝而亲不在,悔之晚矣。趁父母尚在,多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剪脚趾甲,洗洗澡……孝敬父母,不是在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实际行动,更要坚持下去。
行善举,积福荫。吴佳友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种善因,得善果,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做坏事,得恶报,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些年来,他曾三次带队到聋哑学校,看望那里的智障儿童;他曾多次组团进养老院到乡村,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送温暖,送关爱,尽绵薄之力,把爱施予他人。他不图多大回报,只想给父母增寿,给儿孙添福。
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愿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让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