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陔余有雅韵品味无穷期

(2024-07-14 10:55:31)

陔余有雅韵  品味无穷期

 

刘克耘

 

南陔先生散文诗词文论集《陔馀丛稿》的出版发行,是意料之中的事,也是期待已久的事。一个人完整的文学经历,总是从诗词起步,经历散文的磨炼,再去攀小说的高峰。南陔先生有了诗的积淀,有了散文的成就;年纪正轻,不到七旬;精力正旺,看到他就让人想起一个成语:精神抖擞;加之闲暇又多,大器晚成,此其时也。

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这本我喜欢的作者写的我喜欢读的所有的文字。除了以前看过的在《散文》杂志发表的《往往返返的几条路》,《我的三个母亲》,还有那有先生特色的惊天动地的《叫床》之外,就只来得及读占据目录前列的那几篇标题像诗一般的《故土录》。在读的过程中,采用狗尾续貂的方式,随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鸟声如诉》贯古今,《泡桐情思》稠如林。《闲坐清风》幽静里,《雨打阳蓬》听乡音。” 算是我已正式开始拜读先生新作的证据。

在接下来读《嗅在无邪中》时,一向嗅觉不大灵敏的我,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气味也是有形体,有温度,有重量的;它们也有粗细大小之分,温馨凛冽之差,轻松凝重之别。由此我联想到,读书的收获无非是两种:一是在读书中发现了自己或是证实了自己,二是在读书时发现了新的时空甚至是新的世界。前一种收获使人踏实,后一种收获令人振奋。在读这本《陔馀丛稿》时,也许是因为年龄略有差距的缘故,我感到后一种收获更大一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今天这个作家诗人聚会的场所,我,一个数学教师,只能归属鸿儒之外的行列。但我读先生的书的感受,或许更能代表普通的读者的心声。 

  翻阅这本自谦为《陔馀丛稿》的书的散文部分,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历史的画片,斑驳陆离,历历在目。它是那样的真实,真实得时而令人心痛,时而又令人神往;时而令人沉思,时而令人遐想。我在以前读《往往返返的几条路》和《我的三个母亲》时,曾想先生这那里是在写散文,分明是在秉笔直书,写荆门的发展史,写荆门人的生活史,写他个人的成长史。在我的印象中,刘南陔先生的文学生涯,是在他退休或是退出领导岗位后才正式开始的,而这正是我认同先生,尤为敬佩先生的地方。

在浏览该书的诗词部分时,我尤为佩服先生亦庄亦谐,口语入诗的本领。你看《乙酉上九日踏雪登山歌》的开头几句:“旧岁新春接,冷阴从未歇,观灯赏景难,喜庆氛围缺。昨夜风初停,登山观玉阙,同行罕有人,又是一场雪。”在读到“又是一场雪”时,我先是不禁哑然失笑,继而拍手称快。你能说它是口语,不是诗吗?不能!因为它别有一番诗味在风里,在雪里,在人的温润的心里。先生的文字功力我是领教过的,他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旧体诗词,也能恰到好处地将口语入诗,这正是先生不同凡响,“迥不犹人”的地方。这一点在先生的另一首题为《码头脚夫》的小诗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上船下船都用背,南风吹了北风吹。花天酒地寻欢者,谁见江边人一堆?”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我有一种身临其境、恍兮惚兮的感觉。口语入诗,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并不完全是诙谐与轻松,也有严肃和沉重,也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七十不逾矩,随心赋章句。陔余有雅韵,品味无穷期。我相信《陔余丛稿》是一本立得起来,读得进去,能传之久远的好书。因为它真实,因为它真诚,更因为它“不讲道理”。作者尊重史实,敢于自揭心灵的疮疤;尊重自己的情感,能够直抒胸臆;尊重读者的感受,没有好为人师地多发议论。那种朴素的近乎直白,干净的令人略感不足的行文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宝塔抄碑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