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抄碑记
(2024-02-02 09:40:42)
我们想到了东山宝塔,因为它是荆门古老建筑的标志,其塔名可见《中国地图册》。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七月成书的《荆门州志》记载:“隋智者禅师天台山人,善天文地理。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造文后行宫于凤凰台(即今之州署),置初月亭于象山上。旋建长林县城,立文峰于东堡山,记云:立了东堡塔,长林生头角。”这是至今能找到的修筑东山宝塔最早的记载。荆门建市后,首本介绍荆门地方风物的小册子《荆门古城纵横》在引用了上述一段话后还说:“塔内有元代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所刊刻的碑碣。”于是我们萌发了寻找宝塔元代碑文的念头。去档案馆查寻,翻遍《荆门州志》的“形胜”“坛壝”“古迹”等卷,都没找着,我们决定到现场采集。
2002年10月,我与汪老、老杨来到宝塔山上,发现宝塔周围加了栅栏,安了铁门,上了锁,只得扫兴而归。第二次约了东宝山林场的罗习廷场长,开门进去,在二级内室发现了两块碑刻。塔内光线暗淡,文字小,难以辨认,又只得等下次再来。10月18号,我们四人带了蜡烛、手电筒,还有布片、水瓶、粉笔等进入塔内。清洗干净碑版表面的浮尘,仔细辨认,才看清东侧的一块为《重修东山宝塔记》,西侧的一块为《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两块碑版都用青石刻制,大小相同:长2.3尺、宽1.8尺,皆为纪彧撰写。汪老与老杨辨识碑文,我做笔录,花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抄录工作。接下来便是对于碑文的断句、注释与评点。
《重修东山宝塔记》共344字,字迹不清者12处,我们根据上下文揣摩出9字,但仍然空缺3字。由于我们都非专业人士,古文化知识缺乏,古代官名、人名成了点注的难点。如“前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知制诰同修国史前湖北道宣慰使月鲁不花因公驰驿来适于州”一段文字中,就有“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知制诰”“宣慰使”“月鲁不花”等等。起初不明就里,汪老为此专门购买了一部《清史稿》,经反复考证,才完成点注。
《重修东山宝塔题名记》碑版共239字,残缺2字,根据上下文揣摩出1字,1字空缺。这块碑刻开宗明义“东山七级宝塔者乃宋僧宗愍之所建也”,这一句话引发了我们对东山宝塔始建年代的思考。碑文刻制时间是“至元再元之五年”即公元1339年,《荆门州志》成书的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元代碑文比《荆门州志》早了400多年,可信度应当更高。随后,我们又对随时、宋时长林县所处地理位置、智者禅师檀越踪迹、建造宝塔加盟长老进行多方面的论证,认为纪彧“东山宝塔者为宋僧宗愍所建”之说是可信的。为此,由汪老执笔、刘南陔统稿做成一篇《东山宝塔始建年代质疑》的文章,发表在荆门当时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上,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再后来,我们的团队又加进杨世进、胡国栋二位。我们为两篇碑文加上点评,将其收入《荆门古迹碑文抄注》一书中,交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正式出版。据出版社称,该书被全国80多家图书馆收藏。2016年6月武汉市第一中学教师汪颖与其爱人周先生去台湾旅游,在参观台湾“国家”图书馆时,就发现了《荆门古迹碑文抄注》,即刻拍照转发给他父亲汪老,证实了出版社的说法。
何许有人认为,建造年代说得越久远越好,对拉动旅游才越有帮助,而且当今一些仿造古迹也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以为,弄清楚东山宝塔确切的建造年代,需方家们的共同努力,这只会给这座古塔增辉添彩,而绝不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