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成惨淡经营后
(2023-08-28 11:11:17)
——《尺木斋选集》散文写作特点分析
一
《尺木腾蛟》是一篇讲述龙泉文化传统、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励志成才的好文章,全篇涉及文化典籍、文化遗址11处。所谓“尺木”即短小树木,古云:“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但这篇文章不是介绍景物让读者走马观花,也不是整理资料顺着本本发挥,而是创设对话语境、直接与读者面对面交谈,让其感受龙泉文化的魅力。
文章第二自然段,以“同一些老校友谈论龙泉文化”打开话匣子,以与“一位老校友”辨认断碑残碣引出“璞玉耀荆山,山根窦玉泉”的诗句;以“两位中年校友”在摩刻前的争论引出对“坤轴呈机”的考证;以“两位先生”“争得不可开交”引出对“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的辨析。其实这些“校友”、“先生”并非实指,只是作者创设语境虚拟的角色而已。“校友”、“先生”用多遍了,后面就干脆“小C”、“小W”、“小X”的,“小C”引出“过往来续,昼夜不舍”等《龙泉书院碑记》的核心语段,“小W”引出“下笔须开生面目,读书当用死功夫”的郎锦俊碑文、“小X”引出“雄飞应直上,壮志莫轻灰”的洗心堂石匾。因为面对面与读者交流,谈得有趣,听得认真,很能引人入胜,刨根问底,从中受到龙泉文化的熏陶感染,而丝毫不觉得材料的堆砌。
《敬礼,皂角树》运用的是另一种手法。作者直接与校园中的一棵百年古树对话,称之为“您”。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道:“啊,皂角树,您传承荆楚文化的坚定,您开创龙泉历史的执着,您护卫人才摇篮的赤诚,您鼓励学子‘勋猷震世,文藻如龙’的热情,都如这龙泉清流,永远滋润在我们的心田。”“您吃什么、喝什么呢?您似乎在骄傲地告诉我:于上,餐风饮露;于下,吸泉食土;于旁,饱享师生们琅琅的书声。”不难看出,赞颂老皂角树其实是在赞颂为龙泉中学的发展、为千万学生的成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也不难看出,赞颂老皂角树其实是在表白作者自己宁愿忍辱负重、默默无闻而为教书育人奉献终身的宿愿!作者这般呕心成篇的工夫是打开思路、扩展言路的好方法,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
二
《重游荆园》是一篇很耐读的作品,抒写作者在龙泉工作近半个世纪、也算功成名就后的缺失与遗憾。正是这些缺失与遗憾凸显了一位老教师的高尚情操,让我们更能觉察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尺木腾蛟》是以第一人称、《敬礼,皂角树》是以第二人称来写作的话,那么《重游荆园》则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当然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第一人称。之所以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人称,似乎这样更显得客观与真实。
出现在《重游荆园》里的第一个“他”是个“黄中透黑,笑却带忧”的男生。这位学生“进校十名前,如今百名后”,总是用“无神的白眼斜斜地瞅向那山下的碧波”。作者因未能及时发现“他”的病情,施以援助之手,而是“先下‘毛毛雨’,再吹‘急急风’,进而‘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谁知药不对症,他的成绩终究没能‘起死回生’”。作者为此无限感叹与百般遗憾地写道:“听凭它们凝结一块痛苦的‘结石’,永远钉在了我的心头。”
出现在《重游荆园》里的第二个“她”是小J。从后面的行文中可以得知,小J初中时早恋,高中时“整天埋头”不语。毕业后过早地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再后来被老天“第一个”收走。她的幻影在荆园的花丛中时隐时现,她质问我:“难道您没看见我整天埋着头吗?”“再说,我坚信,像您这把年纪的班主任,一定能从我长久的沉默中看出天大的伤痛,从我百事的冷淡中窥见毁灭的危机,所以我一直等您来找我。然而,您却……”这哪里是幻影的诉说?这分明是作者的自责,是作者假借小J之口排遣自己内心的万般无奈,为自己的一时的疏忽,为未能百分之百地尽到人师的责任。这里叙事角度暗暗转换,一换则新意别出。
顺便说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讲到的虚拟角色与本段讲的幻影艺术是否影响散文真实性的问题。笔者以为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允许一些虚构与塑造。但有个前提,即无论记人记事,都应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应当符合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而不可像小说那样漫无边际地虚构。读国栋先生的散文我们如感同身受,丝毫不觉得虚情假意,究其原因,恐怕与作者巧妙运用这些文学手法不无关系。
10年前笔者拙著《斯土斯人》刊行,国栋先生写了一篇评论《痴人乐土唱真情》(见《尺木斋选集》第390页),文章开宗明义:“鄙人好以诗词之技巧度散文之艺术,合则读不合则弃。”果然,在胡先生的散文中诗词元素比比皆是。所谓诗词之技巧无非起承转合、赋比兴之类,这些很庞杂,很宽泛,不好谈。这篇短文仅就诗词元素在许多篇什中的联缀作用做些评点。
《龙泉流韵》共收集散文作品26篇,其中以自撰诗词作结的8篇,约占1/3。这些自撰诗词中七绝5首,七律2首,古风1首。作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散文写作是否受到古典文赋结构形式的影响不可得知。但我们读他的散文总能隐隐约约体味到赋体余韵的萦绕。这些“杂诗”(辞赋后面的附诗称为“杂诗”)或者收束全文,点题作结;或者借机起兴,深化主题;或者发挥拓展,另辟新径。其中最佳者当数《话说“洗心”》 ,长达70句,490字,叙述龙泉校友邓家泰将军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重在回顾将军少时求学龙泉接受革命洗礼的生活片断。撰写490字的古风可能要比撰写2500多字的正文难得多,费时得多,可作者实实在地谋篇,认认真真地炼句,并非画蛇添足之类。
第二种情况是以联句或诗词作线索,引出若干生活片断与场景,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登山赋联》以壮写荆门八景的八副对联串联全文,写得有声有色,令读者非卒读不已。《元宵路上如梦令》则以三首如梦令起兴,继而敷衍成章,展示作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三次元宵节的不同经历,述说求学求职之艰难,让人读来唏嘘万分。
还有一种情况是首尾以诗词照应,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重游荆园》第二自然段嵌进了一首自撰七律:“踏韵缘桥登鹤址,循迹送目忆当年。琅琅子曰声盈耳,艳艳花揖色映栏。堂洗身心芳馥在,廊书岁友秀姿闲。龙飞凤走泉犹唱,喜看群蛟又跃渊。”而结尾杂诗是这样的:“精耕细作在荆园,莫醉熏风宴宴然。破涕苞芽防蠹蛀,开颜蓓蕾拒霜残。疗梅解缚回春手,落蕊归枝待卉仙。灌溉别施遗憾水,桃酸李涩愧苍天。”《重游荆园》在前面提到过,排遣作者内心的遗憾与自疚。首尾这两首诗前者明媚流畅,自得其乐;后者阴晦压抑,寻求解脱。个中师德师风自见,读至此,谁不为之感动呢!
季羡林在《惨淡经营与信笔挥洒》里写道:“中国是世界上的散文大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惨淡经营是我从中归纳出来的,抽绎出来的一点经验,一条规律。”还说:“写庄重典雅的大文章时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酌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见《季羡林谈写作》第51页)《季羡林谈写作》中多次提到“惨淡经营”四个字。回头再看看这部《尺木斋选集》,我以为,称其为“惨淡经营”应当是言之不虚,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