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苏父子咏荆门

(2023-08-04 15:55:12)

       三苏父子咏荆门

  

    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冬,苏洵率其子苏轼、苏辙离开眉山,沿岷江南下,入长江,出三峡赴京师,于年底抵达江陵,并在此度岁。次年正月初五即从荆州出发,改从陆路,取荆襄古道北上。荆门是陆路首冲,南北交通要道,三苏在此停留数日,留下篇什,成为一时佳话。

荆门名胜古迹众多,以蒙惠二泉为最。蒙泉在北,性凉;惠泉在南,性温。其泉石之胜享誉楚地,唐沈传师、宋欧阳修皆有吟咏,老泉二十三年前即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也曾游历。本次出川是因妻程夫人去世服丧三年期满受仁宗之诏重返京师,旧景重现,物是人非,顿生许多感慨,于是一首《荆门惠泉》脱口而出:

古郡带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响远,衮衮清光活。当年我少年,系马弄潺。爱此泉旁鹭,高姿不可攀。今逾二十载,我老泉依旧。临流照衰颜,始觉老且瘦。当时同游子,半作泉下尘。流水去不返,游人岁岁新。

父亲的愁绪苏轼未必知晓。四年前即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他与苏辙同中进士,因母亲病故,回乡奔丧守孝,放弃了出仕的大好时机。此行前景如何当然他有所考虑。故他的同题之作则是借题发挥,表达对前程的向往与追求: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泄为长溪,奔驶荡蛙蝈。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电,滟滟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苏辙当时只有21岁,他思维敏捷,想象奇特,所咏更是佳句迭出:

泉源从何来?山下长溪发。油然本无营,谁使自激冽?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叶。使水皆为泉,地已不胜泄。应是众水中,独不容至洁。涓涓自倾泻,奕奕见清澈。石泓净无尘,中有三尺雪。下为百丈溪,冷不受鱼鳖。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时任荆门都官的张维听说三苏父子来到荆门地界,游览惠泉,留下诗作,急忙前去造访。这也是他职责所在,因为都官一职并不主管要务,仅迎来送往而已。张维设宴款待苏氏父子一行,出示奉和之作讨教。苏洵大为感动,即命二子席上次韵作答。当然长子苏轼打头阵。他即刻吟就十仄韵古风一首,大意是:泉水本是无情之物,哪里知道什么昏庸与清廉?而贪泉称之为贪、愚泉称之为愚,真是千古奇冤,莫能雪耻呀!此处之惠泉作如何解释呢?君子慎言谨行,择善而居,焉能缺少惠?此泉冬霜不干,夏日不畏酷暑,没有辜负古人赐予的美名呀!

    苏辙的和诗则是一一列举惠泉给荆门带来的福祉:“平铺清池满,皎皎自明澈。甘凉最宜茶,羊炙可用雪。炎风五月交,中夜吐明月。”描绘土民的尽情享受:“泉上白发翁,来饮杯馔阙。酌水自献酬,箕踞无礼节。区区游泉人,常值午日烈。”当然,苏辙也没有忘记此行的初衷,父子不会因玩赏丧失志向:“回首忧重城,赏玩安能彻!”

     苏氏父子离别荆门城池继续北上,不几日便到达荆门北部的浰阳驿站。浰阳因居浰水之阳而名。浰水今称丽河,发源于荆山余脉,东流注入汉江。此处依山傍水,也是一绝佳去处。此时春节刚过,仍是寒风凛冽,万物凋零,不能与春意盎然的惠泉溪畔媲美。此情此景触发了大苏对故土西国的乡愁。我们来看他的一首《浰阳早发》: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人生重意气,出处夫岂徒?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

小苏也紧紧跟上:

春气入楚泽,原上草忧枯。北风吹栗林,梅蕊飒已无。我行亦何事,驱马无疾徐。楚人信稀少,田亩任蓁芜。空有道路人,扰扰不留车。悲伤彼何懒,叹息此亦愚。我今何为尔,岂亦愚者徒。行行楚山晓,霜满满陂湖。

大小苏的诗作都提到了“懒”与“愚”,大苏是警策自己,小苏则是对楚人的惋惜,但共同之处都是对乡土的眷念、对民瘼的同情。这些信息透露出苏氏父子爱恨分明、坦荡磊落的个性特征,而正是这一宝贵的思想根基成就了父子三人后来跻身唐宋八大家的辉煌人生。

     载广州《诗词》报2019年5月第9期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