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34届(四川江油)暨李白诗词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3-03-30 11:27:01)在全国第34届(四川江油)中华诗词暨李白诗词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诗长,各位会友:
大家下午还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从指代到意象:唐诗里的荆门情结》,在论文集396页,这里摘要宣读。
有研究者统计:《全唐诗》四万九千多首,其中诗题或诗句中含有荆门二字或者涉及荆门题材的多达一百四十首,唐诗中对荆门一词的注释大多指宜都荆门山,而后又将其延伸到江陵、荆州、荆门及荆楚地界。多次翻阅《荆门古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一书,觉得并非全然,似乎有着更为复杂的情况。
诗仙李白诗作中出现了荆门一词有七次。《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以及“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这里的荆门皆指长江岸边之荆门山。另外两处或许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一是《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诗题之荆门当是实指,意为秋天离开荆门山。诗句中之荆门应该是虚指:霜落之处,秋风所到之处,应该地域广阔,指长江沿岸,不再限于荆门山。二是李白归隐后回忆宦海沉浮的长篇叙事诗《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的句子:“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屈宋:屈原宋玉;梁苑:西汉梁孝王所建花苑;邹枚:邹阳枚乘,皆为梁孝王门客。如果理解成“在荆门时为屈原宋玉折服,在梁苑时为邹阳枚乘倾倒”,似乎太狭窄了,有违诗人本意。荆门与梁苑对举。如果说后者指庙堂,那么前者就是指诗坛了。在这里,我们看到:荆门已由地名转化为为借代了。
诗圣杜甫诗中出现荆门多达十一次,含义各不相同。“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鷁催”(《奉待严大夫》)、“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寄李四员外布十二韵》)这里的荆门皆指长江岸边之荆门山。而“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客居》)、“建都分魏阙,下诏辟荆门”(《建都十二韵》)这里的荆门泛指荆州。而“剖符来蜀道,归盖取荆门”(《奉汉中王手札》)的荆门应是指供车乘(华盖)行驶之旱道,即荆襄古道。
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五首》)之荆门历代注本都诠释为宜都荆门山,个人觉得未必妥当。一是宜都荆门山在江南,而生长明妃之归州(今兴山县)在江北,二者相去四百里,甚为费解。二是杜诗中每每提及江边之荆门,往往用一“下”字,此处为何独用一“赴”字?是因为山路险阻,行走艰难,远不是一个“下”了得。如果把“赴”字做拟人手法理解,此时之荆门也不应当在江南,同样应该是南条荆山之门,因为兴山就在荆山南麓。荆襄古道杜诗中也多有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故“群山万壑赴荆门”之荆门作荆襄古道解似乎更为合理。
荆门一词最早出现在杜诗中的句子是:“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难。”(《九日曲江》)此时杜甫闲居长安,盼望出仕,重阳登高,望江曲水清流长,有感而发。此处之荆门并非实指处所,而是诗人对前程的憧憬与向往,或者引申为腾达之门。与此类似的句子还有:“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桔柏渡》)、“楚宫腊送荆门水,白帝云偷碧海春”(《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这几处的荆门都非实指,而是取其前程与憧憬的象征意义。
今人亦不乏用荆门作意象的例子,如秦绍遥《步韵闻廖国华老师七五寿》:“久坐垂纶复忘归,荆门已惯钓斜晖。”廖国华居江陵县弥市镇,本人与他素有交结,他哪去过荆门垂钓呢?
其实,由地名实指转化为意象的例子在唐诗中并不乏见。如“蓬莱”“云梦”“巫山”“章台”“楼兰”等等。
以上仅为个人一孔之见,供大家批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