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山万壑赴荆门”之解一辩

(2023-03-21 10:54:26)


在唐代诗人中,杜甫在其诗作中提到“荆门”一词达十一次,为唐贤之最,但含义皆有所不同。例如,“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欲辞巴徼啼莺合,远下荆门去鷁催”(《奉待严大夫》)、“巫峡将之郡,荆门好附书”(《寄李四员外布十二韵》)之荆门皆特指长江水道边之荆门山。再如,“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客居》)、“建都分魏阙,下诏辟荆门”(《建都十二韵》)之荆门泛指荆州。而“剖符来蜀道,归盖取荆门”(《奉汉中王手札》)之荆门应是指供车乘(华盖)行驶之旱道,即荆古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五首》)之荆门历来注本都诠释为宜都荆门山,笔者觉得未必妥当。一是宜都荆门山在江南,而生长明妃之归州(今兴山县)在江北,二者相去四百里,如真如注家所言,岂不南辕而北辙?二是杜诗中每每提及江边之荆门,往往用一“下”字,而此处为何独用一“赴”字?山路险阻,行走艰难,远不是一个“下”了得。

杜甫之弟杜观为避战乱曾从陕西蓝田南迁至现荆门与当阳之交界处居住,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曾有记载。大历三年(公元768),杜甫五十七岁,曾翻山越岭来此探望,并写下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记述了当时看望胞弟的情景,至今当阳市淯溪镇同明村有杜甫沟之地名,其山上有杜观之墓。而明妃村所在之兴山县又与当阳县同在荆山南麓,相距不远,对周边地理位置杜甫应该颇为熟识。又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荆门州·卷十·宦迹》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尉迟敬德任荆州路总管,命筑北乐乡、西马牙、南虎牙关,筑荆门县城,荆门之名始此。”荆襄古道即由洛阳至襄阳经乐乡关、虎牙关通往荆州的驿道,杜诗多有提及,如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再如前面已举过的《奉汉中王手札》。《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也就是写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年之后。故此处之荆门作荆门古道解似乎更为合理。

(广州《诗词》报2019年1月30日选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