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需要留下一点笔墨

(2022-11-21 11:24:07)


          人生需要留下一点笔墨

         ——郭德文《岁月拾零》首发式上的发言

 人生需要留下一点笔墨


虽然在荆门的报刊上经常读到郭德文的文章,也知道他在我工作的学校任教,但真正交往的时间并不长,就五六年,是因为陈尚武老师的介绍。我与陈在八十年代同为荆门师范函授部聘请的乡镇教师。陈尚武老师我在写作上多带带他的学生郭德文。

      郭德文老师最近出了一部散文集《岁月拾零》,他很低调,觉得文章不成熟,不值得推介搞首发式但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觉得人生在世不容易,应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有个同学叫谢祖俊,做过湖北农垦中专的讲师,他退休后写了一本书,就叫《不枉来人世一趟》。

 人生需要留下一点笔墨


     


  其实这本《岁月拾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这本书的编排就有讲究。书370多页,但只有分了三个部分,即“记人”“记事”“记游”。这说明作者是个行家里手,抓住了散文写作的最本质特点,并且老老实实地写,认认真真地写,不无病呻吟,不花里胡哨,不忸怩作态。这种文风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十分难得,十分宝贵。

次是就各篇取材而言,作者抓住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因出版业务关系,我曾在印刷厂编排室见过这本书的清样。目录是“爷爷”“奶奶”“小舅舅”“姑姑”之类,有些不以为然,以为太零碎。但当我拿到这本书仔细看了几遍,我起初的认知颠覆了他拾的并”零”,而是岁月的“鎏金”。有几篇居然与我的选材一样,如我有一篇《想起我的民师同事》,他写了《民师生活剪影》;我有一篇《子之于归》,他写了《肖场记事》;我有一篇《我那一爿老屋场》,他写了《我站在老屋的废墟上》。这些说明我们的目光多有交汇处。我题材是有提炼、有选择的,他的取材又何尚不是?

再是语言运用的通俗易懂,流畅传神,干净利落,没有语病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于是在原地写了保证书,老师夹在帽子里,然后目送我们回家。”(《范老师》)时有方言俚语跳入眼帘“大脚姑娘长麻子”(《民师生活剪影》),“吃屎都没人开茅厕门”(《老爷与太太》)。

   我的第一本集子《斯土斯人》开研讨会时,谭寿山先生出席,他当时是市政协副主席,主持会议的德宏先生说:谭主席工作忙,来了就不错。但谭主席坚持发言,他掏出事先准备的发言稿,勉励嘉许的话记不清了,有一句“写文章要多用曲笔”我至今记得。谭主席的所谓曲笔,就是说要委婉一点,优美一点,要有散文笔调。后来,我力思索,努力改进极力避免平铺直叙。这当然不只是多用几个形容词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环境描写(自然的、社会的)人物描写(形象的、动作的、心理的)多下功夫,还要有适可而止的议论与抒情。不能通篇叙述,大段议论,那是“公文后遗症”。说到这里我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我想把谭先生这句话的接力棒传给德文文友。

其实,这本书里有些篇什经过仔细打磨可以成为精品的。比如《爷爷》那篇,浓缩了从解放前到建立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反应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走上光明大道的光辉历程,能回答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许多问题,还能给下一代留下生动的教材。再如那篇《民师生活剪影》,写了当过国民党军队逃兵的范老师,下放知识青年彭老师,还有伍老师、陈老师,小屈、老张,人人都有故事,也可以做点深加工,加进一些插叙元素,调整一下结构形式,避免平铺直叙,跳出人物原型窠臼,使之成为文学形象。散文不是通讯报道,不是公文写作,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需要文学手法,允许情节的适度扩展,允许时空的变换,允许想象与联想,这是散文家们手到擒拿的事,也是学术界早有定论的。

德文还年青,我们期待着。

   人生需要留下一点笔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