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姓氏文化说隅

(2022-04-05 07:03:29)
                 姓氏文化说隅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家庭美满、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研究姓氏文化,慎终追远,编写家谱族谱,弘扬家族美德,继承优良族风,应该说也能为社会增添正能能量、为人生带来幸福感、获得感。本人参与了《荆门举人岗李氏族谱》《荆门九龙庵叶氏宗谱》《荆门刘家集刘氏宗谱》等多部宗谱的编修与审定,从中有些许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同姓并非一家人
       古代姓氏的产生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以祖先的族号或尊号为姓,如“夏”“商”“周”。二是以国名地名为姓,如“齐”“鲁”“秦”。三是以动植物为姓,如“牛”“马”“龙”“杨”“柳”“梅”。还有诸多情形,恕不一一列举。叶氏家族应该属于第二种。
      春秋时代楚国左司马(朝廷最高军事将领)沈尹戌在和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489年在位)在位后,加封为国捐躯功臣遗属,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被封为叶邑尹(叶邑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叶城县),叶邑尹就是叶城的县令。在封建社会里,县令的职责是“守土牧民”。沈诸梁勤政爱民,靖难救危,颇有作为,士民很尊敬他,称他为叶公,视他为父母官。叶氏后裔把沈诸梁当作始祖,其实他根本不姓叶!这就是为什么叶氏家族在门匾或春联横批上写上“南阳世家”的缘故。
       刘姓的情况就更复杂一些。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四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外族的改姓。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从“通天家谱”说起
       辈分又称派名、排行谱,旧时进学堂发蒙须依照辈分由先生取学名,学名是厘清长末、区分尊卑的标志。辈分连缀成派语,可以传递宗族理念,营造宗族文化,具有现实与历史的意义。
       孔孟颜曾四姓同用“通天家谱”,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虽不同姓同宗,但辈分用字一致,千年不乱。由此可见,派名并不是区分姓氏异同的唯一根据。
        相反,同宗同族而派名不同的现象也不罕见。如明永乐年间,落籍荆门五里铺两河口刘家嘴的刘氏始祖,数百年后子孙繁衍,成为荆南望族,建有上下两个祠堂,上祠堂字派为:“志士中原启,文运自天开。本立能生道,广昌英俊才。五常三纲胜,众坤保和谐。”下祠堂字派为:“万金守定宗祖德,光明正大应保承。绍继汉世从元起,玉庭文字在后兴。”(据刘开华主编《刘(唐)氏族谱》)
        再如,据靳良蔚主编《荆门靳家湖靳氏族谱》载,靳文公靳家湖祠堂靳氏派语为:“洪绪克振,家邦明良。继美永德,毓秀发祥。承先启后,充实辉光。培植象贤,世泽联芳。”靳用公鸿桥铺祠堂靳氏派语为:“元宁开世,玉阳其芳。祖善绍闻,志述以光。从振先嗣,有家必昌。传之克永,乃在贤良。”靳文与靳用为亲兄弟,双双由江西迁至湖广,分别在荆门靳家湖与当阳鸿桥铺落籍,世代繁衍,裔分三房,另建祠堂,派语也就各不相同了,但用字大体格局相同。
       荆门刘家集刘氏派谱为:“源永传宏,世运昌成。芝兰秀启,光耀祖勋。文章华国,俊德克明。贤哲代作,科甲连升。”而乌盆冲刘姓(刘氏大房)宗谱为“天应照运,世学成声。名上于廷,卜维延年。大启文明,家国永兴。光宗耀祖,本立道生。”也是派语各不同,而用韵、用字大体格局一致。
        总之,由于地域、迁徙、经济、文化、信息等多方面原因,同姓各支系先祖,为了子孙后代不紊乱,自定支系字辈的作法十分普遍,其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房属的宽容与大度
       房即家族的分支,有亲房本房、近房远房之别。各姓氏分房的情形都不一样。
荆门九龙庵始祖叶本生有九子,九子后裔分居不同地区,为厘顺家族关系,而后分成九房。叶本六子思奇、八子思元无后,叶氏虽号称九房,其实仅七房而已。
刘家集刘氏房族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据民国元年重修《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载:荆门刘家集刘氏“大房在城北乌门洞、乌盆冲。二房在沙洋罗汪岭。三房在九龙庵庙塆,族长刘士相、刘兆清。四房在兴隆余树庙,族长刘士钧、刘云锴。五房在梨树角塆堰,族长刘运概、刘松桥。六房族长刘世祥。大七房族长刘和轩、刘友林。八房在下面曾庙西,族长刘运金。幺房在宜昌。”《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还记载:“刘淮有七个儿子名叫纪、士、光、登、养、于、恒。”但房设却多达十个(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大七房、小七房、八方、幺房)。显然刘家集刘氏设房与荆门九龙庵叶氏不一样,不是按刘淮儿子后裔分设的。
      查阅《荆门州志》(乾隆十九年舒成龙纂修)载《东七图适中刘家集至州八十里》图,刘家集三字加有方框,表示刘家集是荆门州南八十里的中心集镇。图中配有文字说明,此处东抵九龙庵、南抵谢家台、西抵深港、北抵洪家湾。《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记载的九龙庵就在此范围内,而余树庙、梨树角、曾庙因其地名小,虽未标注,但亦在此范围内。由此推断,刘氏分房与其后裔居住地刘家集有较大关联。
        为考察刘家集刘氏房族及分布情况,我们还收集了几种不同的刘姓版本的族谱,抄录了一些刘氏碑刻,有了许多发现。
         一是今人根据丙子(1936年)族谱编写的《五房族人登记谱》。此谱载“我们五房人等,老祖在南面赵集东,罗集西有坟墓。老祖道一道兴二弟,日后又迁移到柴集南五里路弯堰角梨树塆住。”
        二是《刘传隆碑文》。碑刻在九龙庵庙湾南墓地,碑文载有“三房源永传宏世运昌承光耀祖宗”等文字。庙湾不远处,有一自然村落名“三房塆”,这些都与《壬子年小七房纪事簿》对三房、五房后裔分布的记载完全一致。
        三是《大七房族谱》。此谱由刘运锦(1919-2000)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根据《故高祖妣宁老孺人墓碑》撰写。谱中记载大七房先祖的后人大都居住在柴家集、九龙岗、荆条港一带。
        四是乌盆冲刘氏族谱的今人抄本。其序称:“元末明初,红巾造反,湖北军民逃离殆尽,是江西来祖,所传始祖刘公讳万山,祖婆倪孺人,原居江西吉林府汲水县刘家巷,南林院土地祠下,永乐末年庚戌岁三月初一迁居湖北承天府郢城长林县车桥村。”虽然这段文字有多处经不起考证,只能看作是当代人的随笔,但它毕竟记载了乌盆冲刘氏家族一段传说,为我们寻找刘家集刘氏大房宗亲提供了一些线索。
       这样看来,荆门刘家集刘氏分房是兼具荆门九龙庵叶氏、荆门两河口刘氏两种方式,即既考虑到区域地缘,又考虑到宗派亲疏,可见刘家集刘氏一族的宽容与大度。而房属的宽容与大度是传统文化“大一统观念”的反映。

        综上所述,可见姓氏文化十分博大与精深。当然我们在编制家谱、族谱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遵循国家法律制度,体现古籍传承与时代进步之精神,编写出具有史料性、可读性与收藏性的宗谱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