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不做也不要乱做
(2023-10-11 10:19:55)有个说自己是建行的女的给我打电话。
是个手机号码。
能叫出我名字来,说建行搞活动,有礼品送给我,让我去领一下。
我问,什么活动?
她说,零存整取,利率3.5,存1万送洗衣机,存2万送电瓶车,存3万送双开门冰箱……
我问,是针对所有建行储户的业务吗?
她说,不不不,针对重点客户。
我说,再说吧。
下午又给我打了两次电话,其中一次我在打球,挂掉了,她又换了一个号码给我打,我的直觉是热情过了度,就没再搭理她。
次日一大早,又给我打电话,问我能过去看看不?
我说,我就一个问题,是你们建行的业务不?
她说,建行代售的。
我说,不要给我打电话了。
我在想,她可能是建行的,也可能不是,我本想发个信息问一下我支行的行长同学,想了想,算了。
只是,我觉得这种推销方式让人很不舒服。
何况我们又不是傻子,你送洗衣机送电动车,我们能信吗?
你能钓到的,全是大屌丝。
凡是太热情的,一律启动防御模式,什么时候我相信?
分行负责人带着小礼物挨着拜访一圈,送个小玩偶,送盒月饼,问对建行有什么建议没?
这种我信。
我在想,这个电话若是打给我爹我娘,肯定就去了,最终大概率就是个保险产品,邮局有个卖保险的娘们,把我们村半数存款给忽悠成了保险理财产品。
邮局是这类产品的重灾区。
过后,我在想一个问题,说明咱还不是有钱人,若真有钱,建行营业部就会把我们单独列出来,会特别叮嘱销售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不能电话打扰,不能做任何推销,他们免疫力足够高,识别能力也够强,关键是会给我们打负分。
近期,利率一直下行。
闲聊群里,大家经常问,有什么好的理财办法?
我的建议是,存着就好。
愿意存定期就存定期,不愿意定期就存活期。
可能会有人又问,通胀没了咋办?
那,你就理财吧。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口号真的很具有鼓动性,让人总觉得把钱存银行是下下策,可实际上呢?
老百姓理财,就两个结果。
要么,理少了。
要么,理没了。
男人一创业就饭店,
多成了韭菜。
再好的项目,最终能成功的都是极少数,甚至与项目本身关系都不大。
会开饭店的,不管开什么饭店都能挣钱,会开奶茶店的,不管做什么奶茶都能挣钱,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
他知道怎么开店,至于主打是什么,貌似没那么重要。
这是文化属性决定的。
前些年很火的电商村、炒股村,为什么大都是昙花一现?
其文化属性决定了结局。
电商,说白了,是个生意。
做生意是高门槛的,不是一群农民能玩转的。
玩股票搞投资,也是如此。
农村人炒股,纯粹的送人头。
我个人的观点:存款500万以下不考虑理财,只考虑如何赚钱。
两个原因。
一是精力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二是眼界决定了,你研究出来的结论全是反的。
做投资,最核心的策略是防守。
防止丢了本金。
巴菲特有这样一句投资名言,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条、第二条。
当年薛蛮子曾经送给李想一段话,就是今天做电动车的那个李想。
他是这么说的,日常消费,哪怕奢侈一点,买个包,买个表,买辆车,都不至于使我们返贫,但是错误的投资,会!
不懂的东西不要碰。
不借钱、不做空、不频繁决策、不短线、不要走捷径。
捷径是最远的路,也是最深的坑。
其实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不做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可以啥都不做,但不能乱做。
越高层级的人越不能犯错,因为犯错的代价太大,无法承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