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情未了
(2023-05-23 11:12:45)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地区主要有齐国和鲁国这两个影响最大的诸侯国。
不过。
看历史地图,齐国在山东的地盘远大于鲁国,而且,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战国时的田齐同样是超级大国,而鲁国呢?一开始就不是很强大,综合实力从春秋的二线一路滑到战国的三线,然后就没然后了,被楚国给灭掉,下场领盒饭去了。
相比大齐国而言,鲁国一直都处于下风,那么,山东为何简称鲁,却不是齐呢?
理论上,应该叫齐,因为大半个山东都是齐的地盘,鲁北全是,但是鲁南并非全部是鲁国,东南方向是莒国,是三足鼎立的局面,齐一家独大。
到底为什么没使用齐作为山东的代号呢?
一种说法是,在正统性这一点上,齐国远远不如鲁国。
谁是大齐国的创办人?
姜太公,周武王的岳父。
谁是鲁国的创办人?
周公之子,伯禽。根正苗红,毕竟天下就是周家的,自然也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鲁国出了孔子。
关于孔子,不需要做太多介绍,孔子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齐桓公很伟大,何况还有管仲这位圣人辅佐,开创春秋霸业,拯救了中原,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齐桓公和管仲提的就少了,张口闭口夫子曰、圣贤云。
所以,就凭鲁国人孔子的儒家大圣人的身份,鲁国和齐国竞争山东简称时就占了很大的优势,谁让鲁国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呢?
其实,以上的说法都不是。
或者说,不准确。
人们之前对山东的称谓都是齐,尊儒以后才让山东的称谓从“齐”变成了“齐鲁大地”。不知喜欢历史的朋友发现没有?明朝万历时期的党争,出身山东的朋党,被称之为齐党,而不是鲁党。
那,山东现在为什么简称“鲁”?
是因为电报。
晚清,电报被引进使用,每个字都要人工解码,成本高,发送价格贵,所以惜字如金,记录省份时,只用一字简称。
那时发电报用的是编码,比较通用的是“四码电报”,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针对电报里的日期,也有编码方式,用十二地支(子、丑、寅等12字)代替月份,《平水韵》中的韵目(东、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比如子东就是1月1日。韵目“齐”代指8号,为了避免混淆,山东的简称就不能用“齐”了,采用“鲁”来代指。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正式使用电报,需要各省使用简称,山东的简称被定为鲁。
山东简称为“鲁”,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喝酒看山东。
山东的酒场喝的不光是酒,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
有一次,广东朋友来山东出差。
广东朋友是干什么的?
搞心理学的,研究家庭系统排列。
他有个同学是济宁的。
济宁同学决定让广东朋友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山东酒席。
按照最标准的山东规矩去分配。
谁是主陪,谁是主宾……
依次排列。
最终的结果是?
饭还没上,已经喝趴下了。
醉是醉了,但是广东朋友很兴奋,觉得有了重大理论发现,山东的酒场规矩,这不就是家庭系统排列嘛,有次序,有先后。
整个游戏规则,有条不紊。
他不再视山东酒席为糟粕,反而觉得是精华……
无规矩不成方圆。
济宁酒席规矩多,尤其是要小心糖衣炮弹,女人只要端起酒杯,你就把心放肚子里,她一定能把你干趴下。
当年去曲阜,我曲师大当老师的女同学拿了一瓶剑南春。
我还提醒她,我多喝点,你少喝点,咱俩一共喝半斤。
结果?
平喝的,到底了。
她问还要不要拿两瓶啤酒冲冲?
冲个头,我都晕了。
曲阜,就属于济宁。
济宁的酒场规矩如同济宁磕头一样,有仪式感,怎么说,怎么碰,都有讲究。
这是鲁国的规矩,孔子的地盘。
周礼尽在鲁矣。
相比之下,大齐国国都所在地淄博就好了许多。
规矩少了。
但是,热情多了。
淄博这边正规酒席有两个特别之处:
第一, 一陪一。
陪酒的人负责倒酒、夹菜,当年我跟着领导去山理工大调研,我是小秘书角色,也会找专人坐我旁边陪着。
第二,不能隔空作战。
我们喝酒敬领导,站着说说敬酒词就行了,淄博不是,要端着酒杯跑到身边去,若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还要替对方端酒。
齐国规矩多还是鲁国规矩多?
在当时,应该差不多。
但是,流传到今天,鲁国规矩依然多,齐国规矩少了。
因为齐国经济发达了,现代了。
但是,那股浓浓的人情味儿仍在。
为啥淄博烧烤火爆出圈?
因为淄博烧烤,让人体验的不仅仅是烧烤,而是平凡的烟火气、浓浓的人情味。
无论什么年代,也不管是哪儿,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人情味儿”
这年头,不缺玩的地方,缺的永远是“人情味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