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有“走太平”之说!〖图说正月◆虎年吉祥◆阖家吉祥<太平篇>〗

标签:
正月十六过桥走太平传统摸钉 |
分类: 年节*节气*文化*艺术*普天喜庆 |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3/7/aaaaaaaa_1.jpg
俗话说“十五月亮十六圆”,今年元宵节的月亮恰好圆在十六。对此,刘辉表示,月亮达到最圆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并不一定都在农历十六。据粗略统计,满月出现在十五的概率是50%,出现在十六的概率是40%,剩下10%左右的概率会在十四和十七。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
正月十六走太平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
此民俗为走太平,亦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独有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自东汉开始,延续至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正月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因桥谐音“瞧”,走桥即“瞧病”,是为了消灾袪病。此风俗一向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所共有,为何全椒独存此风俗而其他皆荡无?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 传承之始,加入了纪念清官刘平,有清风化雨,普洒甘霖的意蕴,使得“走太平”民俗比其他地区更显厚重。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东汉建武间,拜全椒长。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德化所至,虎皆西渡。全椒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这就是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刘平因此罢官获罪,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此日恰为正月十六,百姓皆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而据《汉书》记载,刘平是因病去职的。由于全椒百姓的祈福,刘平身体竟神奇痊愈了。于是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名垂青史。
走太平传承到隋唐,由于南北战乱,几近失传。全椒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而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几近传绝,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陈瑛,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极。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至此,全椒“走太平”,在传统健身走的意义上,增加了清风化雨、普洒甘霖;保国安民、平安地方;福佑乡亲、抚危济难的诸多内容,完成了民俗的升华。
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有个传统的行走路线,即三桥两街。从积玉桥(汉代建)进入袁家湾老街,过红栏桥(宋代建),走到太平大街,最后到达太平桥。这条路线民俗意义深刻。走三桥,取积玉之“玉”,红栏之“栏”,太平之“平”,即谐音“遇难平”,遇到灾难和困难皆可平定;走两街,取袁家湾之“袁”,太平大街之“平”,即谐音“团团圆圆”和“平平安安”。这条传统线路长约五华里,三桥一桥更比一桥高,步步高升,心平气和,人的生理机能调度有序,调节有度,是非常适宜的健身走里程。
“正月十六走太平”作为全椒县独特的民俗,中华民族民俗的活化石,传统健身走文化,国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广为人知。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目前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十万人次。返回腾讯网首页>>
【神秘的民俗】腊月到正月,天天有故事,日日有新奇,时时刻刻有精彩和美好丰富的神般想象...
[春节习俗]:
新春习俗大观放爆竹贴福字吃年糕包饺子杀年猪团圆饭吃春饼吃元宵腊八粥团年鱼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贴挂千贴门神掸
新春习俗大观
放爆竹贴福字吃年糕包饺子杀年猪团圆饭吃春饼吃元宵
腊八粥团年鱼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贴挂千贴门神掸扬尘
守岁除祭财神祭灶神祭祖先压岁钱拜大年回娘家逛庙会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2/05/xinsrc_3820205050852250315582.gif
正月十六走太平
元宵节除了打灯、猜谜、吃元宵、看街会等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或叫“散百病”。 妇女们有“走桥、摸钉”的习俗:过桥,谓之“度厄”,据说,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钉”则是说妇女们去各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现在是男女老幼全出动了。人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出家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其蕴涵着防病健身、养生保健的深远意义。
http://news.folkw.com/Fuke_Files/BeyondPic/2007-3/7/ztp.gif
走百病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遛百病
正月十五是旧历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然受到关注。它从最初的宗教
祭祀活动最终发展为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性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春节过后全家又一次大团聚的日
子。家家户户挂灯笼,吃汤圆,猜谜语,赶庙会。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大头宝宝、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
腰鼓会、大刀会、扛箱、打太平鼓等。
元宵作为食品,宋代民间即开始流行,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圆子、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汤圆,北方以白糖、
红糖、玫瑰、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果仁、枣泥、山楂等为馅
用糯米粉反复沾裹而成;南方可荤可素,火腿、腊肉、香肠及大油调
制的各种甜咸荤馅均可,以宁波汤圆最为著称。南北制作方法、风味
各异,皆有团圆美满之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正月十六 “碧霞娘娘”的寿辰
图片描述:
...
|
|
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最后一天,唐代人称这一天为耗磨日,是财物虚耗之意,官私不开仓库,以防饥荒,宜饮酒。张说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元时国俗将正月十六日称为“放偷”。此日,各家皆严备防范,若遇小偷则笑而谴之,虽妻女车马宝货为人所窃,若获得其人,亦不加罪,恐即为唐人的遗俗。过去还有正月十六祭床神的说法,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是希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意思。
在唐代,正月十六后到月终,人们没有多少事情,家家户户都有欢聚饮食的风俗。《艺文类聚·岁时部》记载:“《荆楚岁时记》曰:‘元日至月晦,并为酉甫聚饮食。每月皆有朔、晦。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在此期间,长安富贵人家子弟均三五成群,结队郊游。他们携童带仆,乘着华丽的车马,载着油幕,离开喧闹的城市到郊外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到了休息时,则挂上帐幕,摆列酒馔,席地而坐,设野宴说笑取乐,并美其名曰“探春”之意。《开元天宝遗事》卷四《探春》一节中对此有详尽地描述。 这种习俗在今日关中民间还可看到一些影子。正月十六,妇女们怕动针线会患百病,于是结队出行,因此这种风俗就叫做“游百病”。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 一般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一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游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据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从更深层次分析这项民俗,我们会发现,“游百病”其实是一种可以起到协调、吻合、衔接、舒缓火红的年节放浪与很快即将转为正常的春耕生产生活秩序的减压阀与缓冲器。它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人来说,在年节的热闹使人疲倦之余,在冬去春来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之际,来“游百病”,正是对“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这一机理进行的民俗学解释。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们抓住最后的机会玩灯,他们以灯打灯,把灯碰碎、烧掉,不仅不恼怒,反而是无比开心,灯笼一着,吉利来到,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范超) 农历正月十六登高节 2009-02-09
作者: 来源: 农历正月十六,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人。巴中人好登高,沿袭已有千年历史了。如果不守此习俗,似乎这年就没完没了,新的一年就会没滋没味。登高这天,在巴城四周的南龛山、西龛山、王望山,较远的仪阳山、鼓楼山大道小径。一大早一家一家的城乡人就有兴高采烈的,从不同方向往山巅去抢占“制高点”,尽管大汗淋漓,尽管气喘吁吁,可人们都是乐此不疲,好像山顶就是黄金宝地,谁能占得一席,谁就会终年安康吉祥。关于登高,巴中人有着独特的阐释。据年长的讲,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大巴山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而新巴中人也为此传说赋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巴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重镇,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话:“我们会回来的。”于是,巴中人民在逢年过节时特别思红,相沿正月十六的传统,不约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盼望革命早日成功。不管怎么说,巴中人年年登高是兴致不减,而且每每登高,举家出动,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放眼条条山路,五颜六色的人流如蚁,蜿蜒而上,大人小孩们都把象征除病祛邪的柏丫枝别在胸前和发端,把欢歌笑语洒满山野。在山顶的池塘边,在山峰的松柏林,在山谷的庙宇里,在山坡的绿草中,或铺上一块塑料布,或垫上一层旧报纸,或安放一张从农家租借的小方桌,围桌而坐,席地成圈,旁若无人地砌长城、打扑克、听音乐、摆家常,小孩则奔来跑去地放风筝,放鞭炮。午时野餐,又是一番乐趣。不辞辛劳的主妇早早就备下了喷香的腊肉、香肠、鸡鸭、卤蛋、花生、瓜子、糖果、糕点、水果等食物,暖水瓶倒出的不是开水就是稀饭,碗筷瓢勺都用背篼背上山了。还有的家庭就地取柴,挖坑垒石,架锅煮饭,飘起阵阵炊烟。更有休闲者把自己吊在两树间的网床,悠然怡得地沐浴着春风春阳。精明的商家,没有忘记这一年一度的招财机遇,提早就把游人们吃喝玩乐物品搬运上了山,图登高方便的人只要带足钞票就能潇洒挥霍了。如此稍纵即逝的机遇同样令山里农民眼热,新千年新气象,农民们结合文明新村建设,把平素由人任意游玩的山头稍加打扮,开辟一块游乐园地,增添几许娱乐玩意,再用铁栏或砖块一隔就美其名曰公园。游园就得解囊,不管你情愿还是不情愿。原以为巴中人登高是好耍,举国上下闹新年,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就算完。可巴中人不,偏要把十六多耍一天,而且还取个像眉像眼的“登高节”大张旗鼓。细想起来,巴中人很实在,很懂得生活,登高就是要人们走向大自然,一则健身强体,扫除经年积结的郁气;二则联络情感,广结新老亲朋的人缘;三则登高望远,领略秀美山川的胸怀。由此,你会感受到新生活的激情是多么的澎湃汹涌,你会感受到人世间的恩怨是那么微不足道,你就会信心百倍开创未来。同时,登高也是一种意志磨炼,体现着巴中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正月十六去登高,只要你身在巴城,不论是否巴中人,都会身临其境,入乡随俗,去寻找那份特别的新感觉。
|
·*□◇◆◇◆◇☆·⊙◎≡★≡◎⊙·☆◇◆◇◆◇□*·˙
...说是习俗或者旧俗,民间很多...当然旧俗中有可取可弃的,择优录取,发扬光大,封建迷信之举不可行,将其淘汰出局,送进历史的垃圾箱中。...(注:民间旧俗,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