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2009-10-26 08:54:55)
标签:

最实用工具大全

小学数学

中学物理

化学

大学

分类: 转发*人才*教育*聚焦*盛典大餐

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

 

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

 

请君欣赏笛子曲:

 

 

 

 

                世界链接大舞台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 链接:一(各科难点及口诀秘笈)]

 

            英语口诀 §  语文口诀 §   数学口诀 §  政治口诀

 
    物理口诀 §  化学口诀  §   历史口诀 §  地理口诀
 
    生物口诀  § 公式大全 §  各科难点 §  类型题解
 
    分数百% §  多解技巧 §  精选奥数 §  难点作文
 
    难点古诗  §   小英语一 §  小英语二 §  链接舞台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链接:二(shx随堂主题学习乐苑演练宝典)] 

主题口诀| 各科精粹| 小英口诀| 好词好句
 
小学作文| 近义辨析| 经典牢记| 反义字词
 
多音字解| 猜字谜语| 随堂数学| 儿童古诗
 
在线英语| 电子数学| 周周数学| 绘图工具
 
在线画画| 秀秀网页| 海鑫博客| 镜泊靓水
 

       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囍

 

数学 -平面几何【中基网:在线题库】
http://www.cbe21.com/subject/maths/articlelist.php?column_code=040103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奥数网
http://www.aoshu.com/b2009z/sxgs/index.htm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北京分站
http://bbs.eduu.com/thread-1289895-1-1.html

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大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ca1bb10100cvxv.html

口袋收藏【公式】

http://www.21days.cn/entrycomment/hanyatou/202420/786118

最新分享百度空间【公式大全】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34446934

平面图形的性质【重要内容】

http://wenku.baidu.com/view/2ed3c71cfad6195f312ba623.html

平面图形知识点及练习【重要内容】

http://wenku.baidu.com/view/f57aeb4acf84b9d528ea7a66.html

 

 

 

欢迎欣赏主题博文

 

 

平面图形有哪些?

平面图形有哪些如果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常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 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S面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

*******************************************************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四、复习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完善四边形的关系)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2.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五、综合练习.

  1.判断.

  (1)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2)平角是一条直线.()

  (3)两条直线相交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

  (4)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5)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6)任何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都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选择题.

  (1)直角的两条边是()

  ① 直线② 射线③ 线段

  (2)等边三角形是()

  ① 锐角三角形② 直角三角形③ 钝角三角形

  3.下面这个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梯形?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

 

几何初步知识

线

垂直和平行

三角形

四边形

轴对称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垂直

平行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

*******************************************************

 

壹、基本名词  《真的掌握之》


1.垂足:两直线或线段互相垂直时,交点就是垂足。
2.垂直:如果两直线或线段相交成直角,就称它们互相垂直。
        (记法:L⊥M读作“L垂直於 M")
3.平行:两直线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1)平行线的性质
    任何线段,如果垂直於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必定垂直於平行线中的另一条直线。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线永不相交。
 (2)平行线角度的性质
 两角互补,则它们角度和为180˚。
    对顶角相等。
    平行线被一截线所截之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被一截线所截之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被一截线所截之同侧内角互补。
(3)画平行线的作法:经过已知直线L外一点P,作一直线与L平行。
 画法一 (工具:直尺一把、三角板一块。)
作法:                                           作图:
 (1)将一块三角板平放,使它的斜边与直线L密合。
   (2)将直尺的一边缘与三角板的一股靠紧并用手按
 住直尺,使它不会移动。
   (3)将三角板往上推,使它靠紧直尺边缘移动,一
 直到三角板的斜边和P点密合为止。
   (4)沿三角板的斜边画出一直线,则即为所求。
 画法二(尺规作图)
作法:                                     作图:
 (1)过点P任意作一直线M,与L相
 交於点A,设所成的一个角为∠1。
   (2)以P为顶点,为一边,作∠2,
 使得∠2=∠1。
   (3)的延长线即为所求。
延伸:等角作图的应用。
4.三角形的分类
 (1)以边分类:
    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等长的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每个正三角形也都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等长的三角形。其中等长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或底,与底边相对的角叫做顶角,其餘的两个角都叫做底角(两底角相等)。
     延伸:a.摺痕把顶角分成两个等角。
           b.摺痕和底边形成90的交角。
           c.摺痕把底边分成等长的两线段。
  (2)以角分类:(0<锐角<90<钝角<180)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其中直角所对的边叫做斜边,其餘
 两边叫做股。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於90的三角形。
5.三角形边角间的不等关係:
 (1)任意两边的差<三角形的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和。
 (2)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边不相等,则大边对大角。
 (3)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角不相等,则大角对大边。
6.三角形角的名词:
 (1)内角:三角形中两边所夹的角。
 (2)外角:三角形中一边的延长线和另一边所夹的角。
  (3)内对角:三角形中,与一外角顶点不同的内角称为这个外角的内对
 角,一外角有两个内对角。
7.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定理:
 (1)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一组外角的和是360。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3)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它的两个内对角之和。
8.对角线:四边形中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连线。
9.正方形:四边都等长的长方形。
    性质:(1)是长方形的一种。
          (2)两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10.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也叫做矩形。长方形相对的两边都是等长。
    性质:(1)相对的两个边都等长。
          (2)两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11.平行四边形:有两双平行边的四边形。
    性质:(1)两双对边分别相等。
         (2)两双对角分别相等。
         (3)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12.梯形:一双对边平行,另一双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要素:(1)底: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腰: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两腰。
       (3)中线:梯形两腰的中点所连成的线段,叫做
 梯形的中线。
       (4)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性质:(1)两个全等的梯形恰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中线平行於上、下底且等於上、下两
 底和的一半。
13.菱形:四边等长。(面积:)
     性质:(1)两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两对角线平分其顶角。
           (3)两对角线将菱形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
14.箏形:两双邻边分别等长。(面积:)
     性质:(1)对角线互相垂直,其中一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
           (2)一对角线平分其顶角。
15.多边形外角与内角的定理:
  (1)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一组外角的和是360。
  (2)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
 16.对顶角:如右图,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2的两边是∠1两边的延长线,
反过来看,∠1的两边也是∠2两边的延长线,就称∠1和∠2 为对
顶角。图中的∠3和∠4也是对顶角。每一组对顶角都相等。
 17.补角:若两角之和为一平角,也就是说,两角度数之和为时,称做两角互补,
而其中一角就称做另一角的补角。

 ... ...

......................................................

*******************************************************

 

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计算

 

 【周长的计算】

  例1有9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如图5.54)的面积是45厘米2,求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

  (第四届《小学生数学报》邀请赛决赛试题)

  讲析:设每个小长方形的长是a厘米,宽是b厘米。于是有

  a×b=45÷9=5;

  又有:4a=5b。

  可求得b=2,a=2.5。

  所以大长方形的周长为6a+7b=29(厘米)。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98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例2 图5.55中图(1)和图(2)是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大长方形,在每个大长方形内放入四个如图(3)所示的小长方形,斜线区域是空下来的地方,已知大长方形的长比宽多6厘米,问:图(1),图(2)中画斜线的区域的周长哪个大?大多少?(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决赛试题)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70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讲析:图5.55(1)中画斜线区域的周长恰好等于大长方形的周长,图5.55(2)中画斜线区域的周长明显比大长方形周长小。二者相差2·AB。

  从图5.55(2)的竖直方向看,AB=a-CD

  图5.55(2)中大长方形的长是a+2b,宽是2b+CD,

  所以,(a+2b)-(2b+CD)=a-CD=6(厘米)

  故:图5.55(1)中画斜线区域的周长比图5.55(2)中画斜线区域的周长大,大12厘米。

【面积的计算】

  例1如图5.56,长方形ADEF的面积是16,三角形ADB的面积是3,三角形ACF的面积是4,那么三角形ABC的面积是______。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924.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北京市第十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连结AE(如图5.57),则三角形AEC的面积是16÷2-4=4。因为△ACF与△AEC等高,且面积相等。所以,CF=CE。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867.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同理,△ABE的面积是16÷2-3=5,则BD∶BE=3∶5。即BE=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19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从而,△ABC的面积是16-(3+4+2.5)=6.5。

  例2 如图5.58,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F=3FB,FH垂直于BC,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这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992年武汉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如图5.59,连接△ABC各边中点,则△ABC被分成了大小相等的四个小三角形。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363.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在△DBG中,再连接各边中点,得出将△DBG又分成了四个很小的三角形。

  经观察,容易得出△ABC的面积为(1×2)×4×4=32(平方厘米)。

  例3 三条边长分别为5厘米、12厘米、13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如图5.60(1),将它的短直角边对折到斜边上去与斜边相重合如图5.60(2)。那么,图5.60(2)中阴影部分(即未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587.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第一试试题)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245.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讲析:如图5.60(2),设EC等于a厘米,那么DE也为a厘米。

  △ABC的面积等于△ABE的面积加上△AEC的面积。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47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641.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例4 如图5.61,ABCD是一个梯形,已知三角形ABD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OD的面积比三角形BOC的面积少12平方厘米,那么梯形ABCD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86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广州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可设△AOD的面积为S1

  则,△BOC的面积为S1+12。

  于是有:S△ABO=S△ABD-S△AOD=12-S1

  S△ABC=S△ABO+S△BOC=(12-S1)+(S1+12)

  =24(平方厘米)。

  所以,梯形ABCD的面积是24+12=36(平方厘米)。

  例5 梯形ABCD被两条对角线分成了四个三角形S1、S2、S3、S4。已知S1=2厘米2,S2=6厘米2。求梯形ABCD的面积。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470.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通讯赛决赛试题)

  讲析:三角形S1和S2都是等高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比为2∶6=1∶3;

  则:DO∶OB=1∶3。

  △ADB和△ADC是同底等高三角形,

  所以,S1=S3=2厘米2

  三角形S4和S3也是等高三角形,其底边之比为1∶3,所以S4∶S3=1∶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5750.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所以,梯形ABCD的面积为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656.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例6 正方形边长为20厘米(如图5.63),已知DD′=EE′,CE=6厘米。则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值是______平方厘米。

  (海口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936.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讲析:E′点在BE段滑动,D′点在DC段滑动。

  设DD′长a厘米。

  D′C=20-a,E′C=a+6。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207.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又因为D′C+E′C=(20-a)+(a+6)=26。

  运用等周长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原理,两个数的和一定(等于26),要把这个和分成两个数,使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则当20-a=a+6=13时,即a=7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488.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84.5(平方厘米)。

  例7 图5.64是一个正方形,图中所标数字的单位是厘米。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709.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决赛试题)

  讲析:如图5.65,连接AC,所分成的四个小三角形分别用S1、S2、S3、S4表示。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934.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容易看出S2和S3是关于OC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所以S2=S3

  从而不难得出S1、S2、S3、S4四个小三角形面积相等,即每个小三角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541.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例8 一个正方形(如图5.66),被分成四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在图中标出(单位:平方米)。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651.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讲析:可将四个长方形分别用A、B、C、D表示(如图5.67),阴影部分是B中的一部分。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米,所以它的边长为1米。

  因为长方形C和D的宽相等,所以它们长的比等于面积比。于是得C的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875.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20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米。

  例9 把大的正三角形每边8等分,组成图5.68所示的三角形网。如果每个小三角形面积是1,那么图中粗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1988年北京市奥林匹克邀请赛试题)

  讲析:一般地,关于格点多边形的面积,有下面的公式: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816.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6141.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这里,格子面积等于小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也就是小三角形面积的2倍。

  题中,格子面积为1×2=2,内部格点数为12,边上格点数为4。

  所以,粗线围成的面积是

  http://www.topwayedu.org/uploadfile/20120218120257722.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

*******************************************************

小学,初中常用数学公式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1/2×ah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周长=直径×π=2×π×半径 
C=πd=2πr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3
V=1/3Sh  
圆锥体侧面积有2种算法:
1、圆锥侧面积=扇形面积=1/360×nπR?=1/2LR (n指度数,R为扇形半径即圆锥母线长,L指弧长即底面圆周长)
2、圆锥侧面积=π×圆锥底面半径×母线长即S=πRL

扇形弧长=度数×半径=nR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长度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公顷=15亩
            1亩=666.666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
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
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①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②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http://www.aoshu.com/b2009z/sxgs/index.htm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阶乘,排列组合


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n阶乘表示方法:   
n!=1×2×3×……×n   或   n!=n×(n-1)!  
 
n的双阶乘:   
当n为奇数时表示不大于n的所有奇数的乘积   如:7!!=1×3×5×7   
当n为偶数时表示不大于n的所有偶数的乘积(除0外)   如:8!!=2×4×6×8   
小于0的整数-n 的阶乘表示:(-n)!= 1 / (n+1)!

20以内的数的阶乘
  0!=1,注意(0的阶乘是存在的)
  1!=1,
   2!=2,
   3!=6,
   4!=24,
   5!=120,
   6!=720,
   7!=5040,
   8!=40320
  9!=362880
  10!=3628800
  11!=39916800
  12!=479001600
  13!=6227020800
  14!=87178291200
  15!=1307674368000
  16!=20922789888000
  17!=355687428096000
  18!=6402373705728000
  19!=121645100408832000
  20!=2432902008176640000
  另外,数学家定义,0!=1,所以0!=1!
通常我们所说的阶乘是定义在自然数范围里的(大多科学计算器只能计算0~69的阶乘),小数没有阶乘,像0.5!,0.65!,0.777!都是错误的。


已知1^3+2^3+3^3+4^3+5^3+6^3=441,则2^3+4^3+6^3+8^3+10^3+12^3的值是多少?
解:2^3 +4^3 +6^3 +8^3 +10^3 +12^3
=(2*1)^3+(2*2)^3+(2*3)^3+(2*4)^3+(2*5)^3+(2*6)^3
=2^3*1^3+2^3*2^3+2^3*3^3+2^3*4^3+2^3*5^3+2^3*6^3
=2^3*(1^3+2^3+3^3+4^3+5^3+6^3)
=8*441
=3528

 ......................................................

*******************************************************

  

 直升飞机飞起来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用代码制作)

 

 

 

欢迎您的光临
 


 

千姿百态的草莓


千姿百态的草莓    

 
温馨提示:【题外话:绝非相关插图及文章】

       我之博客宗旨是:图个天马行空,自娱自乐,老有所事,老有所乐,吾之博文多为百度所获,借花献佛而已,吾认为此博文与其交流价值不大,望贵客好友海涵为谢。

           1、本文插图多为与本博文无关,视为间隔线吧!?

         2、下面的内容,只是历史上今日发生的事,更是与本文无关,只做历史上的记忆,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请谅解!不必大惊小怪!!

  下面部分↓《与本博文主题无关之内容》

 

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牢记各科公式是学习之前提!?《中小知:一》【经典荟萃★基础★口诀宝典】

......................................................................................

http://shiba.hpe.sh.cn/banjiwangye/2006/gao27/200.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6/09/26/re060926013.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14/80/46/chongyang.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 祝君“重阳节”快乐!

 **◆*◆**  ***★***  **◆*◆** ***★****  **◆*◆**

     重阳节的起源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images/index-1.gif?!<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images/index-2.gif?!<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images/a-7.gif?!<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images/chongyang01.jpg?!<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TITLE="中小学乃至大学常用数学及其它各科公式 ?!<一>《工具大全》【数:第49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