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2月19日即大年初二的清晨,我与家人登上前往肇兴侗寨的旅游车。之所以选择去肇兴旅游,是因为我对侗族的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大歌慕名已久,加上不久前我又在中国《时尚旅游》杂志2007年第一期卷首语中看到过这样一段介绍:由《时尚旅游》杂志社组织国内专家、学者,会同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编辑团队到各国景区实地旅游考察,共同评选出2007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其中国内景点有17个,而号称“侗乡第一寨”的肇兴是贵州唯一入选的景区。
旅游车载着30多名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目的地进军,一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在漂亮导游的鼓动下,大家还在车上做起“击鼓传花”的游戏,可是由于山高路陡再加路途遥远,车上大多数游客都相继晕车,我的家人也开始埋怨我选了一条不好的旅游路线,我虽然也晕得厉害,但还得强打精神说些诸如“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坚持就是胜利”之类的话来鼓励大家。
傍晚时分,旅游车载着一车又累又饿的游客终于驶进了肇兴侗寨。我与家人狼吞虎咽地用过晚餐,在导游指定的一家名为“土豆旅馆”的民房里休息了一个多小时,感觉精力已恢复了许多,便决定到寨子里走走。
发亮的青石板路,静静流淌的小河,鳞次栉比的雕花吊脚楼,家家户户门前散发着红光的灯笼,让我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几许熟悉,也有几分陌生。我想起了丽江古城,这里与丽江的确有些相似,不同的是丽江是热闹的,这里是幽静的;丽江的大街小巷几乎全是做生意的小店,这里却很难看见一间在营业的店铺。
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沿途不时遇见一些架着相机拍摄的游客却没有遇见一个当地人。小巷深处,忽听人语声。放眼看去,河对岸巍然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鼓楼。鼓楼正中是一个大火塘,围着火塘坐着的正是一群当地人。

我们走过木桥,来到鼓楼下,鼓楼外形颇似发射火箭的支架,顶层阁楼的剖面恰如飞碟的造型。据说,侗族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在修建过程中没有图纸也没用一钉一铆。我们仔细查看这么高大的建筑果然没有一钉一铆,难怪有专家称之为“建筑史上的奇迹”。热情好客的寨里人见了我们,连声招呼我们坐下,带着好奇,我问一位年长的老者,聚在这里谈论些什么?老人告诉我,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在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五大房族分别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每年春节期间这五个团都要组织各种民俗活动,还要互相比赛。他们属于仁团,正在商量如何进行明天的活动和比赛。听了老人的介绍,我暗想,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侗寨的确是民风淳朴,民俗风情浓郁。我本想向他们再请教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但由于他们要商量大事,也就不便打扰。

顺着铺满碎石的河道继续前行,我们眼中又出现了第二道风景——侗族风雨桥。据说风雨桥在侗族不仅仅是普通的通道,更是青年男女对歌、约会的地方。这风雨桥的确修建得独特,不仅有供人闲坐的长凳还有挡风遮雨的桥顶,更有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的桥檐。在风雨桥上小坐,禁不住感叹当年修建风雨桥的匠人是何等的心灵手巧。
走过风雨桥,沿着铺满碎石的河道往回走,竟然看见一家正在营业的茶馆,里面有好几桌喝茶、打牌的游客,我们忍不住走了进去,在古老的雕花木椅上坐下,点了几碗茶、一碟花生米、一盘瓜子。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一边慢慢品茶,一边欣赏河岸的夜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世俗的纷争,远离了琐事的纠缠,一种舒适、恬淡的感觉在不经意间弥漫。

夜色渐深,大家都有些睡意了,辞别正忙着为游客调制咖啡的大胡子老板,回到我们客居的吊脚楼,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民居里沉沉入睡。

第二天一大早,斜倚雕花木窗极目远眺,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图画尽收眼底,这样的景致一如陶源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素朴得让人心动。心动不如行动,我邀约家人沿着青石板路走入画中。沿途看到,穿着侗族裙裾的漂亮小姑娘在家门前跳舞;年轻的少妇在吊脚楼上晾晒蜡染的布料;勤劳的老妪在家门前用木棰棰布;健壮的侗族小伙在布置节目表演的舞台;白发的老翁在家门口抽着旱烟……

就在我们沉醉在侗乡幽美而古朴的景色中时,导游找到我们,让我们乘旅游车去参观肇兴附近的一个名为“堂安”的村子,因为那里是
“原生态的侗族博物馆”。
“堂安”建在山顶上,正如诗中所云:“白云深处有人家”。我们刚到那里,就听到鞭炮声声,既而看到许多挑着糯米、糍粑、饼子的侗家姑娘、小伙,一打听才知,刚出嫁的新娘今天要回娘家,所以婆家的亲戚朋友要送礼物给新娘娘家的亲戚朋友。一向喜欢热闹的游客这下可来了精神,直嚷着要看新娘子。但那么多漂亮的侗族姑娘,哪个才是新娘呢?一位好心的侗家小妹告诉我,戴银项链的那个就是新娘。我提着相机仔细巡视了一阵,终于发现了新娘,也顾不上礼不礼貌,一连按了几下快门。心中暗道:新娘子回娘家都这般热闹,结婚当天的热闹也就可想而知了,村里人这种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与城里人楼上楼下住着却互不往来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因为导游说下午两点有节目表演,我们在“堂安”稍作观光,便返回到肇兴。在即将表演的舞台前,涌满了人群,有些是当地人,也有不少是前来参观的游客,另外还有几名不远万里幕名而来的老外,大家都在翘首等待表演的开始。演出前,全场显得安静、庄严,又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一阵雄浑的木琴声中,表演开始了。首先是几名盛装的侗族姑娘唱侗戏,虽然几个姑娘的音色都很美,但由于唱的全是侗语,大家都不知所云,未免感觉失望。接下来是一对侗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当地人听得入了神,而我们这些外地游客依然不知所云。我找到导游,请他去与节目组织者协商一下,让侗族的姑娘、小伙们为我们演唱一曲原汁原味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导游看出大家情绪都有些低落,便答应了我的请求。没过多久,导游跑来通知大家,马上就要演唱侗族大歌了,大家顿时精神百倍。
伴随极其热烈的掌声,十二名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盛装的青年男女陆续走上台来。青年男子一律穿着黑得贼亮的对襟衫,一束腰带匀称束在腰上,这种打扮使他们显得精神而又风流倜傥。姑娘们更是艳丽,银饰品烁烁生辉,那刺绣精致的裙裾把侗族姑娘映衬得花枝招展,统一是尖而软的布鞋。他们迤俪迈上歌台,分两列站齐,面容极其虔诚,有如教堂般的庄严,顿时台下鸦雀无声。我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的歌唱,被他们的感召力和气势慑住。

雄浑的木琴声铮然响起,恍若从深谷中传来,就在这木琴声的招唤之下,由远而近,飘渺的歌声仿佛从天而降,由朦胧而清晰,忽而如虎啸猿啼、万马奔腾;忽而如清风徐徐、百鸟齐鸣;忽而如小桥流水、雨打芭蕉;忽而如排山倒海、江河怒啸……整个演唱没有专业的指挥,但旋律高低起伏、变化万千,看似凌乱,但乱得有规律,是纯粹的地道的民间多声部混声合唱。歌声不绝于耳,尽管我不懂歌的含义,但我总觉得歌在传达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对这个民族膜拜的感情。个体的生命被这气势磅礴的侗族大歌引入无限,物我两忘。演唱在什么时候结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侗族大歌已融入我的血液,在我灵魂深处经久不息。
按旅游行程的安排,看完表演,我们就要离开这个民俗风情浓郁的古寨了。临别之际,再次凝望这浓缩了800多年世事变迁,经历过800多年风雨侵袭的古寨,心中隐隐有些不舍,但仍然要离开,因为我明白,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只能留在记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