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东中,不乏有券商的身影。从公司的招股意向书中可以发现,券商的进入很匆忙。比如机器人、神州泰岳的券商中信证券,以及银江股份的券商海通证券,都是在上市前的几个月内以旗下直投公司的名义突击入股各发行人,且价格远低于股票的发行价格。
据相关数据统计,创业板突击入股比例接近四成,这些股东非保荐人的持股公司,即保荐人的亲密客户。众所周知,在公司上市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中介中,保荐人可以说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公司能否最终实现上市以及发行价如何,保荐商功不可没。目前,创业板定价很难实现所谓的市场化,根据现行的发行制度,招股价主要由公司与保荐人经过所谓询价共同决定。神州泰岳这个中小板的弃儿在经过券商的全新包装后摇身一变,竟成为创业板被追捧的宠儿,创造了“创业板第一高价股”。因此,券商招股前闪电般进入,上市后抛出,谁不会有种种猜测和怀疑呢。在我看来,这是对创业板发审委以及监管机构的一种公开挑衅,“内幕交易”竟然如此堂而皇之!
我国的创业板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有问题是很正常不过的,但是对于问题我们必须要正视而且还要想办法解决。就上市前突击入股的问题,创业板发审委应该在接下来的审核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可以要求拟上市公司具体说明入股方与自身的关系、入股的原因、入股的价格以及增资原因等问题,同时要求突击入股方作出相关禁售承诺等等。此外,加强对券商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加强建立在券商自律基础之上的它律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