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郎平
昨晚,中国跳水队陈若琳又获得了一枚金牌。中国的金牌数已经攀升到46枚,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美国。
昨晚在欣赏跳水队员们的优美表演,为中国的陈若琳最后完美一跳而感叹的时候,我还被一个镜头深深打动,让我觉得非常感动——即在陈若琳最后完美一跳结束后,摄影师立即用镜头捕捉原以为金牌已到手的加拿大选手埃米莉.海曼斯的表情:那一刻埃米莉.海曼斯正微笑着摇了摇头,那表情是对陈若琳这最后关键一跳的心悦臣服,她知道陈若琳肯定是超过自己获得金牌了,然后她与教练们一起热情拥抱,庆祝获得了银牌。
之所以一直忘不了海曼斯这个微笑,因为这种从容释然的微笑是在奥运会上,在我们中国健儿乃至中国人中很难有的表情。我们一直都太在乎金牌。如果对方有非常完美的表现,我们通常是脸色凝重,心情紧张。很少能有宽心去欣赏对方表演的心态。
中国关注金牌是有历史原因的,这无可厚非。自几百年来,我们的民族被压抑得太久。我们的健儿一直在奥运会上奋勇拼搏,为的是摘掉别人强扣给我们的“东亚病夫”称号,为的是赢回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一直以来,每一枚金牌都承载着这样一个伟大的功劳;我国的每一位运动员都背负着这样一个伟大的使命。因此面对金牌的得与失,我们很难有一种从容。
就像运动员郞平曾回忆说“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一种概念、一种追求:必须得胜、必须拿冠军,必须战无不胜,我强加给自己的也只有这一种选择——那时候,我的生活只有排球,球打不好,生活就没有光彩,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精神压力特别大,一输球,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很大的问号: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而中国的观众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也滋生了非常不良的心态。例如,最近观看中国队与外国队的球类比赛中,当外国队员发球时,我经常听到满场的嘘声,如果对方发球失败,则掌声雷动;而当中国队员发球时,则全场顿时安静,发球失败时则一片唉声叹息。这时我常敬佩外国球员能抵住满场嘘声以发出好球来回报这种不礼貌,而不是转头面向观众大喊“SHUT
UP”;同时身为中国人的我也为我国观众的不礼貌嘘声而羞愧。我相信中国运动员也不需要观众们这种变相的加油,运动员以拼出真正实力赢得胜利为荣,观众通过嘘声影响对手发挥的表现其实体现的正是他们对中国运动员的不自信,不尊重。
最近十几年,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已经让世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中国。中国已经开始不必让体育、体育健儿承载那么沉重的使命了。尤其是中国在这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已经足够让那“东亚病夫”的称号消失殆尽。我们对奥运会比赛输赢的心态应该是调整的时候了。
只要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没有放弃,勇于挑战自我与人类极限,每一个运动员都值得宣扬与鼓励,不能说,拿了冠军就是拼搏,不拿冠军就不是拼搏。
曾为中国奥运金牌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运冠军郞平,在美国执教中,深深感受到了真正的奥运精神,最终感悟说,“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
期待在以后的奥运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运动员以一种更加轻松、从容的心态站在赛场上,中国的观众也可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带着欣赏的心情去看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和人类精神。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目的,应该是体现不断挑战人类极限的求上精神,而不是在于超越他国的运动员。郞平所说的,“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正是道出了奥运会精神的内在精髓。
因此,在下场比赛中,希望在中国队与外国队的排球赛中,当外国队员发球时,希望我们不再听到全场嘘声一片;希望大家可以对刘翔的因伤退场理解;当郞平带领着美国排球姑娘入场时,大家对郞平——这位世界一流的教练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更崇高的敬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