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治疗在小动物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血常规、血液生化和血气离子等检测仪的普及,液体治疗越来越趋于规范及有据可依。然而,乳酸这一生化检测指标,尽管在疾病诊治和液体治疗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仍未得到大家的重视,其不但可以指导液体治疗,对于重症动物的预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乳酸产生机制
葡萄糖无论在有氧或缺氧状态,均先氧化成丙酮酸,若细胞内PO2高于临界水平,则丙酮酸可完全氧化成水和CO2;反之,若PO2低于临界水平或细胞呼吸被CN等毒性物质所抑制时,线粒体不再能把组织代谢中所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NADH)脱氢为氧化型辅酶I(NAD+)。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NAD+,只有通过在胞浆中由堆积的丙酮酸从NADH接受氢不定期还原成乳酸而再生出来,这就导致了乳酸大量生成和ATP形成减少。与此同时NAD+的缺乏和ATP减少一方面抑制乳酸转化成糖(糖异生代谢),另一方面刺激糖酵解以补充机体对ATP的需要,加速了乳酸过多生成的恶性循环。
乳酸与丙酮酸间的相互作用如下式:丙酮酸+NADH+H+=乳酸+BAD+;这种反应总的作用形式为:乳酸=Keq×[丙酮酸]×[NADH]/[NAD+]×[H+],其中Keq为乳酸脱氢酶反应平衡常数。由此可见乳酸浓度由下列因素所决定:(1)丙酮酸浓度(2)细胞质内NAD还原型与氧化型比例(即细胞质NAD的氧化还原作用能力);(3)细胞质的H+浓度。
2. 机体组织乳酸的代谢
静息状态下,皮肤、红细胞、脑、骨骼肌和肠道均产生乳酸。组织缺氧时,骨骼肌和肠道成为乳酸的主要产生者。肝脏和肾脏是乳酸的主要清除者,用以糖异生(主要在肝脏)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3. 犬猫机体乳酸浓度
正常血乳酸浓度:犬<2.0mmol/L,介于3~5mmol/L时为轻度升高、5~8mmol/L时为中度升高、>8mmol/L时为严重升高;猫<1.46mmol/L。
各实验室随检测仪器和方法的不同参考值有所差异。
4. 单位换算
mmol/L to
mg/dL = mmol/L×9.01
5. 样品采集
使用肝素锂或氟化物-草酸盐抗凝血浆,而不用血清检测。
a) 使用肝素锂抗凝血时血浆应在5分钟内与红细胞分离。
b) 抗凝剂过多时可引起乳酸浓度假性降低。
c) 保定和长时间静脉闭塞可引起乳酸浓度轻度升高。
d)
采血后红细胞与血浆接触时间过长,由于糖酵解作用全血中乳酸浓度会逐渐升高,接触时间越长变化越大。
e) 血浆与红细胞分离前在冰水中可稳定30分钟。
6. 高乳酸血症分为两种类型:
a) A型,线粒体功能正常,组织氧气供应量不足。临床多见。
b) B型,组织氧气供应量充足,而线粒体氧化功能异常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
L-乳酸酸中毒病因
|
A型:低氧性
|
B型:非低氧性
|
氧气需求量增加
|
药物和毒物
|
高强度锻炼
|
苯乙双胍(降糖灵)
|
抽搐
|
水杨酸盐
|
氧气利用率下降
|
乙二醇
|
组织灌注量下降
|
其它
|
心脏停博、心肺复苏
|
糖尿病
|
休克
|
肝功能衰竭
|
低血容量
|
肿瘤(例如,淋巴肉瘤)
|
左心衰竭
|
败血症
|
心输出量降低
|
肾功能衰竭
|
急性肺水肿
|
低血糖
|
动脉氧含量下降
|
遗传缺陷
|
低氧血症(Po2≤30mmHg)
|
线粒体肌病
|
重度贫血(PCV<10%)
|
糖异生缺陷
|
7. 临床意义
a) 监测乳酸浓度可提供关于氧气供给、组织灌注量和急救情况的信息。
b) 出现不明原因非检测性离子间隙升高时,均应怀疑是否出现了乳酸酸中毒。
c)
当动脉Po2下降至约30mmHg时,肝脏摄取乳酸下降。严重酸中毒进一步损害肝脏摄取乳酸,最终肝脏变为乳酸的产生者而非清除者。
d)
CPR期间,动脉血气分析反映的是肺泡-动脉气体交换情况,而混合型静脉血气分析反映的是组织酸碱状态和氧合情况。所以,在进行CPR时推荐进行混合型静脉Pco2分析,此时动脉Pco2不能精确反映组织二氧化碳移除情况。
e)
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败血症时,高乳酸血症不一定伴有低氧。这种情况下,肝脏为乳酸和丙酮酸的净产生者。同样,在败血症时,高乳酸血症是糖酵解、肠道和外周组织释放乳酸增加所致。所以,当无其他导致灌注量不足或低氧条件时,代谢亢进是高乳酸血症的一个病因。
f)
乳酸酸中毒若潜在病因不能被去除,则预后不良。若能排除,则聚积的乳酸很快被代谢,产生等量的碳酸氢根,酸中毒得以纠正。
g) 乳酸酸中毒时使用碳酸氢钠可能无效,甚至可能有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