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拔罐疗法治病保健
(2010-07-29 19:37:04)
标签:
转载 |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功能阴阳是贯穿中医理论多个方面,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病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由于某种因素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产生种种疾病。《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而拔罐疗法则能调整某些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制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血脉对人体起濡养、推动、温煦作用,气血的偏胜、偏衰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缓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促进血循经络是沟通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网络和通路,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等有机连成一整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则以五脏为中心,通过脏腑、气血、经络并行调节。经络畅通,气血运行如常,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脉络淤阻、气滞血淤、气血亏虚可导致种种病变,拔罐疗法则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五脏六腑得到营养,开达抑遏,活血散淤,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其主要病机就是气血痹阻不同,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拔罐疗法则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使脉络之邪祛除,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为火气罐,可以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如肩井穴出现紫斑、淤点多为颈椎病气血淤滞型的表现。拔罐后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局部不发热者为寒凝、阳虚、气虚;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等。此外也可以测知疾病的预后。通过数次拔罐后,罐区皮肤颜色变淡、淤斑或点稀少,说明病变减轻,向良性方向发展。否则病变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此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