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拔罐疗法治病保健

(2010-07-29 19:37:04)
标签:

转载

    一,拔罐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明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人体施治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健身体的目的。使用安全,易于掌握,价廉效速,是家喻户晓的常用物理疗法,也是祖国医学非药物民间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拔罐疗法又叫淤血疗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的,故又称之为“角法”、“吸筒法”。据初步考察,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医学上就有拔罐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以兽角治疗痔疾的记载。西晋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提到过角法,并对其禁忌症有了比较成熟的见解。比单纯角法有了提高和发展。
    至唐代,又有竹罐治疗疾病的记载。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进一步阐述了拔罐疗法的应用:“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龙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为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明目身轻也。”此外,唐太医署又将角法(拔罐疗法)单列为一种,学制2年,从理论、操作和临床等方面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术。宋代医家亦以竹筒为工具,而将拔罐的适应症扩大到内科疾病。如《苏沈良方》中记载用火筒法治疗久嗽。
    明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煮拔筒,《瑞竹堂经验方》中的“竹筒吸毒”法等都对拔罐疗法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申斗垣《外科启玄》中的“吸法”、“煮竹筒法”将中药煮竹筒用于临床,把辨证用药与拔罐疗法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疗效。
    清代,拔罐疗法得以丰富和推广,所治病症也从单一的外科发展到内科。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药、针刺治疗痈疽阴症的方法。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曾对拔罐疗法做了详细介绍:“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如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入肉即牢不可脱,需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吴尚先《理瀹骈文》也记载了风邪头痛、破伤风、黄疸等内科病的治疗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视传统医学的发展,对民间疗法进行了广泛的发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使拔罐疗法得到不断改进、完善、发展、广泛用于临床,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拔罐疗法在日本为“真空净血法”,法国称为“杯术”,前苏联称为“瘀血疗法”,非洲大陆至今沿用角法。在学术上拔罐疗法已被载入很多专著,确立了其学术地位。临床从单一的外科(吸毒拔脓),发展到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司等学科。操作上从燃烧、煮水排气发展为抽气、挤压等排气方法,更加方便、安全。科技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拔罐疗法,特别是真空抽吸拔罐法,更加方便耐用。与中药外治及磁疗结合应用,进一步提高疗效。
    拔罐疗法经过数千年发展、完善与提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简、便、廉、验、效、无副作用等优点,更使人们乐于使用,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治疗方法。

   二,拔罐疗法之所以能取得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为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形成一套独立的治疗手段。它虽然只是在局部或经络腧穴穴位上刺激,然而可循经传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起局部乃至全身反应,从而调整肌体功能,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祛风除湿、逐寒、祛病健身的目的。
1、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功能阴阳是贯穿中医理论多个方面,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病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有机的协调,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由于某种因素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产生种种疾病。《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而拔罐疗法则能调整某些脏器功能,促使阴阳转化、消长,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
2、调整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制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血脉对人体起濡养、推动、温煦作用,气血的偏胜、偏衰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经络是营卫气血运行机体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运行不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之,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缓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从而营卫调和,经络疏通,增强体质。
3、开达抑遏,活血化淤,托毒排脓,促进血循经络是沟通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的网络和通路,它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等有机连成一整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则以五脏为中心,通过脏腑、气血、经络并行调节。经络畅通,气血运行如常,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脉络淤阻、气滞血淤、气血亏虚可导致种种病变,拔罐疗法则通过对经络、穴位局部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淤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气血畅通,五脏六腑得到营养,开达抑遏,活血散淤,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疥疮脓疡之类未成脓者则可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淤阻消散,已成脓者则托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4、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所谓“不通则痛”风、湿、寒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致肌体活动障碍。其主要病机就是气血痹阻不同,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拔罐疗法则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引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使脉络之邪祛除,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为火气罐,可以治疗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
5、反映病侯,协助诊断外邪侵袭人体,气血失调,病邪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转变。内脏出现病变时,邪气即可通过经络的流注,气血的盛衰而由里及表,在相关经络、局部及内脏相联系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或体征。因此通过拔罐部位皮肤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与内脏的关系。如肩井穴出现紫斑、淤点多为颈椎病气血淤滞型的表现。拔罐后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局部不发热者为寒凝、阳虚、气虚;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等。此外也可以测知疾病的预后。通过数次拔罐后,罐区皮肤颜色变淡、淤斑或点稀少,说明病变减轻,向良性方向发展。否则病变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此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