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颈椎病
(2008-09-08 09:35:57)
标签:
浅谈颈椎病保健健康时尚休闲养生杂谈 |
分类: 美食、保健 |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不少人拍摄X线片发现颈椎有退变,也就是常说的“长了骨刺”,便误以为自己得了颈椎病。其实,颈椎骨刺并不等于颈椎病。
1992年,全国第一次颈椎病专题研讨会便对颈椎病下了确切的定义: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致使其周围重要组织(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受到损害,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之为颈椎病。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血压升高、枕颈部或颈肩部疼痛或麻木、上肢肌肉萎缩以及听力下降等。
由于受损部位不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单凭临床症状来诊断颈椎病肯定靠不住。颈椎病的诊断应重视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并结合颈椎影像学资料。只有三者相互印证才能确立诊断。有些放射科的医生,由于对颈椎病的诊断原则不完全了解,在一些X线片中见到颈椎有退变,没有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在报告单上轻易写上“颈椎病”的诊断,容易对病人造成误导。
颈椎病的高发病群体
颈椎病的预防重于治疗
长期以来,颈椎病防治的主力是骨科医生。随着对颈椎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骨科医生日益感到与康复、创伤、神经、运动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心理等等学科人员联手防治颈椎病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许多国家将人体工效学方法引入颈椎病的研究。如对一组显微镜操作员进行了人体功效学评价后,改进他们的工作台设计,使头部在直立位下工作,前臂有扶撑,从而消除了发生颈-上肢肌肉关节疼痛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职业医学专家重点观察了一批颈椎病多发职业者(电脑操作员等),从改变工作时间和休息次数的安排入手,在上班时间内,允许多次短时休息(隔20分钟或40分钟休息一次),结果发现试验期间,其工作效率并无改变,而颈肩痛减轻,尤以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者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