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情节的概念
(2009-01-06 21:40:50)
标签:
文化 |
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
程,它也是作品题材的重要构成因素。关于情节这一术语的涵义,不同文学理论有不同
的解释。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谈到“情节”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它理解为“事件的安
排”,或者说人物的行动。佛斯持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定义不全面,只适应于戏
剧。佛斯特很重视情节和故事的区别、他认为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
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亡”。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①按佛斯特的理解,情节是具有因
果联系的事件叙述,显示出作品的内在秩序和整一性。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鲍‘托马台
夫斯基也强调“情节不仅要有时间的特征,而且要有因果的特征”②,这些都是符合“情
节”这一概念的实际的。情节与日常故事相比,其区别就在于情节是存在于作品整体中,
体现出某种因果联系,而日常生活故事则不一定如此。
高尔基把“情节”定义为’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一定义也成
为我国文学理论长期所认可的经典定义。其实.这一定义并不完备和推确。苏联美学家
波斯被洛夫认为高尔基这一定义不是关于情节本质的定义,因为“在许多叙事作品和戏
剧作品里,人物总是脱离他们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宋报写的“,“高尔基的公式多半适用于
现实主义繁荣时代的文学情节”9。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行动元”(咖t)的概念,认
为人物只不过是为构造情节而设置的.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并不一定表现性格。
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许多作品中,情节的确并不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过程。特
别重视情节与性格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在这类作品中,一方面,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性格则通过情节而获得充分的显现。比如,
《王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月诸葛亮绰绰有余地对付用期,周瑜让蒋于密书并使曹操误杀
蒋干.均很好地表现7人物性格。又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情节的设置,看起
来颇为玄妙,但也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司马朗的性格描绘和对比的基础上,所以使读者信
服。在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总是依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来设计情节,一旦人物性
格发展与原设置情节发生冲突,作家总是修改原情节以适应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比如,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对原设计的“美诺克自杀情节“的修改,由自杀改为
逃跑,就在于作家认为原情节不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美话克这样的懦夫不可能选择自杀
的道路,所以作了修改。
情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物性格.也在于展示人物心理。现代小说相对于传统小
说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从人物外部行为和性格描绘进入人物的内在心理,这给
情节结构带来了很大变化。意识流小说的情节结构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比如,普鲁斯
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就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而是以“我”的经历和心理活动为
主轴,以一个个时间意义上的生活场景为中心展开叙述o这种情节结构很好地表现了人
物的潜意识和心理体验,把追忆和梦幻、感受和分析统一起来,极大地加强了小说的心
理内涵。
侧重表现人物心理的情节常常又被人们视为是对故事情节因家的一种淡化。这种故
事情节因素的淡化使人们对文学作品情节设置的注意力由“事“转向“人”.大大加强
了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表现因素,扩大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主张彻底淡化作品的情节因素甚至取消情节,事实上,情节作
为作品中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品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它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有的作品给人一种没有什么情节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情节.而是这种情节结构不是
以外显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而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以作家的
内在情感和情绪心理的变化来展示故事情节之间的关联。比如,中国当代小说家史铁生
的《我遥远的清平湾》,其情节结构方式就基本以内隐方式存在,情节事件的发展寓于作
者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中,各种事件、景象从叙述者记忆的深处徐徐而来,而没有太
明显的外在的故事情节发展线索。陈村的《一天)则更为典型,它以主人公张三的情绪
感觉为线索,事件断断续续地出现,在主人公的情绪意识中若隐若现。像《尤利西斯》
这样经典的意识流小说的情节则更是内隐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或根本取消了情节,
它所写的是三个人物差不多。‘天的生活经历和潜意识活动,也还是有基本情节线索的存
在。不然.读者就很难对作品形成统一印象,就无法把握人物内在的感情经历和线索。
情节作为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具有相对的完整性。情节的构成主要包括
外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的起因。发展则是矛盾冲突的具体展开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物性
格在这里逐步得到显示。它是情节过程的最重要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矛盾
冲突接近解决还没有解决的时刻。人物性格常常在这里得到最为集中和鲜明的体现。结
局是开后的解决,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序幕一般是矛盾展开前对人物、背景的介绍
和交代。尾声一般是指故事结局后对人物归宿、事件发展前景的交代。上述情节组成部
分,是就一般情节构成而言的,并非每一部作品都必须具备这些因素。例如,高潮在有
的作品中就没有,僚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张辛欣和桑哗的《北京人》、何立伟的《一
夕三逝》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什么明显的高潮。有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结局。契河夫的
《带狗的女人》就没有故事结局。新批评理论家燕L逊在谈到《尤利西斯》时也说.样的作风是拒绝告诉你故事的结局的。又如.卡夫年的《城堡》写主人公K想进城堡,
他为什么想进,目的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目的,均没有告诉读者,作品提供给读者的
结局只是一种暗示,并非故事的真正结局。
细节是与情下相关联的概念。细节是艺术形象的细胞,是构造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
细节描写也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必要手段。读文学作品,我们
常有这样的体验:一部多年以前阅读过的作品.它的情节在记忆中已经淡忘了,不连贯
了,甚至土人公的姓名也忘记了.可是其中合些细节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神甫给老葛朗台做临终法事,把镀金十字架送到他嘴
边,葛朗台想用于抓住它的细节描写,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玛丝洛娃出场时那惨白的
脸色、略带斜眠的眼神和故意让几缮头发从头巾里滑落下来的细节描写,就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和难以忘怀的印象。细节描写可以使艺术形象更真实和丰满,更具有质感。《三国
演义》中赤壁之战之所以吸引入,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是原因之一,丰富的细节描写也是
原因之一。像蒋干盗书、孔明借箭、庞统月夜挑灯夜读、曹操宴长江赋诗等情节设置,
都有很丰富的细节描写,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读者对作品的体验。俄困形式主义理
论家鲍·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中提出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需要一系列的“细
节”印证的观点,认为细节印证可以使作品血肉丰满,不至于只是依靠情节“搭起一个
架子”①,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以写人物心理见长的作品
中,细节描写绝不可少,’它有时甚至比情节更为重要。作品的情节可以谈化,若失去了
细节,则失去了作品的生命。
场面是指在一定时问、空间中发生的人物行动的生活画面。场面也是与情节密切相
关的概念,也可以说场面是情节构成的基本单位.情节发展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场面构成
的。比如,《追忆逝水年华>中维尔帕里西午后聚会、盖尔芒特晚宴、王纪家的晚会、拉
斯珀利埃尔的晚会四个场面就占了全书枷页左右的篇幅,每个场面都具有情节开端的
价值,成为主人公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标志。细致和篇幅长的场面描写可能会冲淡情节的
故事性和曲折性,但却常常能加大作品的社会和心理含量。所以,在情节构成中,场面
的价值和意义绝不可忽视。
程,它也是作品题材的重要构成因素。关于情节这一术语的涵义,不同文学理论有不同
的解释。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谈到“情节”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把它理解为“事件的安
排”,或者说人物的行动。佛斯持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定义不全面,只适应于戏
剧。佛斯特很重视情节和故事的区别、他认为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件的叙述。
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亡”。比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①按佛斯特的理解,情节是具有因
果联系的事件叙述,显示出作品的内在秩序和整一性。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鲍‘托马台
夫斯基也强调“情节不仅要有时间的特征,而且要有因果的特征”②,这些都是符合“情
节”这一概念的实际的。情节与日常故事相比,其区别就在于情节是存在于作品整体中,
体现出某种因果联系,而日常生活故事则不一定如此。
为我国文学理论长期所认可的经典定义。其实.这一定义并不完备和推确。苏联美学家
波斯被洛夫认为高尔基这一定义不是关于情节本质的定义,因为“在许多叙事作品和戏
剧作品里,人物总是脱离他们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宋报写的“,“高尔基的公式多半适用于
现实主义繁荣时代的文学情节”9。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行动元”(咖t)的概念,认
为人物只不过是为构造情节而设置的.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并不一定表现性格。
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许多作品中,情节的确并不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过程。特
别重视情节与性格关系的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在这类作品中,一方面,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性格则通过情节而获得充分的显现。比如,
《王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月诸葛亮绰绰有余地对付用期,周瑜让蒋于密书并使曹操误杀
蒋干.均很好地表现7人物性格。又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情节的设置,看起
来颇为玄妙,但也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司马朗的性格描绘和对比的基础上,所以使读者信
服。在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总是依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来设计情节,一旦人物性
格发展与原设置情节发生冲突,作家总是修改原情节以适应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比如,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对原设计的“美诺克自杀情节“的修改,由自杀改为
逃跑,就在于作家认为原情节不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美话克这样的懦夫不可能选择自杀
的道路,所以作了修改。
说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从人物外部行为和性格描绘进入人物的内在心理,这给
情节结构带来了很大变化。意识流小说的情节结构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比如,普鲁斯
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就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而是以“我”的经历和心理活动为
主轴,以一个个时间意义上的生活场景为中心展开叙述o这种情节结构很好地表现了人
物的潜意识和心理体验,把追忆和梦幻、感受和分析统一起来,极大地加强了小说的心
理内涵。
事情节因素的淡化使人们对文学作品情节设置的注意力由“事“转向“人”.大大加强
了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表现因素,扩大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主张彻底淡化作品的情节因素甚至取消情节,事实上,情节作
为作品中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品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它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有的作品给人一种没有什么情节的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情节.而是这种情节结构不是
以外显的方式,清晰地呈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而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以作家的
内在情感和情绪心理的变化来展示故事情节之间的关联。比如,中国当代小说家史铁生
的《我遥远的清平湾》,其情节结构方式就基本以内隐方式存在,情节事件的发展寓于作
者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中,各种事件、景象从叙述者记忆的深处徐徐而来,而没有太
明显的外在的故事情节发展线索。陈村的《一天)则更为典型,它以主人公张三的情绪
感觉为线索,事件断断续续地出现,在主人公的情绪意识中若隐若现。像《尤利西斯》
这样经典的意识流小说的情节则更是内隐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或根本取消了情节,
它所写的是三个人物差不多。‘天的生活经历和潜意识活动,也还是有基本情节线索的存
在。不然.读者就很难对作品形成统一印象,就无法把握人物内在的感情经历和线索。
外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的起因。发展则是矛盾冲突的具体展开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物性
格在这里逐步得到显示。它是情节过程的最重要部分。高潮是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矛盾
冲突接近解决还没有解决的时刻。人物性格常常在这里得到最为集中和鲜明的体现。结
局是开后的解决,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序幕一般是矛盾展开前对人物、背景的介绍
和交代。尾声一般是指故事结局后对人物归宿、事件发展前景的交代。上述情节组成部
分,是就一般情节构成而言的,并非每一部作品都必须具备这些因素。例如,高潮在有
的作品中就没有,僚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张辛欣和桑哗的《北京人》、何立伟的《一
夕三逝》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什么明显的高潮。有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结局。契河夫的
《带狗的女人》就没有故事结局。新批评理论家燕L逊在谈到《尤利西斯》时也说.样的作风是拒绝告诉你故事的结局的。又如.卡夫年的《城堡》写主人公K想进城堡,
他为什么想进,目的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目的,均没有告诉读者,作品提供给读者的
结局只是一种暗示,并非故事的真正结局。
细节描写也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必要手段。读文学作品,我们
常有这样的体验:一部多年以前阅读过的作品.它的情节在记忆中已经淡忘了,不连贯
了,甚至土人公的姓名也忘记了.可是其中合些细节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神甫给老葛朗台做临终法事,把镀金十字架送到他嘴
边,葛朗台想用于抓住它的细节描写,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玛丝洛娃出场时那惨白的
脸色、略带斜眠的眼神和故意让几缮头发从头巾里滑落下来的细节描写,就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和难以忘怀的印象。细节描写可以使艺术形象更真实和丰满,更具有质感。《三国
演义》中赤壁之战之所以吸引入,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是原因之一,丰富的细节描写也是
原因之一。像蒋干盗书、孔明借箭、庞统月夜挑灯夜读、曹操宴长江赋诗等情节设置,
都有很丰富的细节描写,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读者对作品的体验。俄困形式主义理
论家鲍·托马舍夫斯基在《主题》一文中提出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需要一系列的“细
节”印证的观点,认为细节印证可以使作品血肉丰满,不至于只是依靠情节“搭起一个
架子”①,这是一个很正确的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以写人物心理见长的作品
中,细节描写绝不可少,’它有时甚至比情节更为重要。作品的情节可以谈化,若失去了
细节,则失去了作品的生命。
关的概念,也可以说场面是情节构成的基本单位.情节发展过程就是由一个个场面构成
的。比如,《追忆逝水年华>中维尔帕里西午后聚会、盖尔芒特晚宴、王纪家的晚会、拉
斯珀利埃尔的晚会四个场面就占了全书枷页左右的篇幅,每个场面都具有情节开端的
价值,成为主人公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标志。细致和篇幅长的场面描写可能会冲淡情节的
故事性和曲折性,但却常常能加大作品的社会和心理含量。所以,在情节构成中,场面
的价值和意义绝不可忽视。
前一篇:转载:小说的基本特征和场面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