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俗诗句的大雅境界

(2011-10-25 23:57:02)
标签:

诗歌

杜甫

苏东坡

陆游

王尔德

hazlitt

wordsworth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http://a0.att.hudong.com/06/47/01300000019916120057475894541.jpg

 

     昨天在读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时,读到了这样的一条:“读东坡‘但寻牛矢觅归路’诗,陆放翁‘斜阳古柳赵家庄’诗,杜工部‘黄四娘东花满蹊’诗,念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何其大也!余饱历世故,而胸中犹不免计较将迎,何其小也!沉吟玩味久之。”

    我读罢这条时,也是“沉吟玩味久之”。这三句诗,都是俗到了极处的。东坡以牛矢(通屎)这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秽物入诗,陆、杜则以俚俗之极的地名人名入诗,然而细细玩味之下,这些诗句所呈现的意境却别有况味,一股醇和悠远的乡野之气扑面而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融泄泄,有品节有操守的知识分子对恬淡生活的追求和对庙堂的疏离,诗人对草根文化充满包容与热爱的独到的审美眼光等,都能在反复的吟读中渐渐地荡漾开来。曾翁读出的“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指的是诗人在写下这些诗句时心灵的纯净与通透,他们纯粹是为眼中的美好景象所感动,便忠实地将其记录了下来,而没有过多地去思考这些粗秽之物,俚俗之名会对自己的诗、自己的个人形象造成什么负面影响,结果无意中以大俗之物抵达了大雅的境界。

    关于审美的眼光,王尔德曾在《<道连·格雷的画像>序言》中描述过三个不同的境界,第一层,“Those who find ugly meanings in beautiful things are corrupt without being charming. This is fault.”,美好的事物摆在面前,非但视而不见,反倒还解读出丑陋的含义来,这样的人实在是无可救药了,因为他们看见的其实是自己丑陋心灵的投射,所以他们与美永远绝缘了;第二层,“Those who find beautiful meanings in beautiful things are the cultivated.  For these there is hope.”,美好的事物摆在面前,还多少能看出美好的意思来,只不过他们凭借的是后天的训练,而不是先天的本能,这样的人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包括我),他们在审美上还有可上升的空间,所以王尔德认为他们还有希望;第三层,“They are the elect to whom beautiful things mean only Beauty.”,王尔德认为这类人是天之骄子,他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当美好的事物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几乎凭着本能就知道这是美好的,而且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毫无顾忌地就会喊将出来——“啊,这是多么的美啊!”浑不顾周围那些平庸的人会向他们投来怎样诧异的目光。他们甚或还开通了慧眼,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Hazlitt评论Wordsworth时所言,“He elevates the mean by the strength of his own aspirations”,“…has discarded all the tinsel pageantry of verse, and endeavored (not in vain) to aggrandize the trivial and add the charm of novelty to the familiar”,以自己的精神力量提升了物质环境的境界。

    上面提到的三位诗人,相信他们写下那样几句璞玉般的诗,凭借的只有纯朴的感动,而不会是算计、权衡和雕琢。古人云,“诗言志”,“文如其人”,但有的人往往因为知道这样,所以在写诗作文前就已经失却了平常心,被该言怎样的志,被该在文中怎样塑造自己的形象扰乱了心志,把对自身的考虑放在了比诗更加重要的地步,于是心中就有了渣滓,诗文的格局、气韵和境界就不免逼仄、滞碍与局促起来。曾翁所谓的“计较将迎”说的就是这样的顾虑,越是想要给世人或后代留下一些掷地有声的言语,越是想在别人心目中塑造自己或正义凛然或孤标傲世的形象,便越是被这些杂念坠住了诗歌轻盈的翅膀。只有抛却了这一切,只想着诗歌,而不去多想自己,纯粹的诗歌才会如清泉般汩汩涌出,且连绵不绝。这正是王尔德所谓的“To reveal art and conceal the artist is art’s aim”。艺术家只有谦卑地把自己当作奉献给艺术的祭品,才能在艺术中获得永生。

    一切都是因为怀着赤子之心,一切都是因为了无机心,所以便得了艺术的真髓,所以便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必然王国,佳作妙句变得俯拾皆是,不求自来了。哪怕明明看似是冲着大俗去的,哪怕明明是满口的俚俗,却因为内心的澄澈空明,反倒轻而易举就超越了表面的俗,而踏入了别人苦求不得的大雅境界。

 

相关链接

半醉半醒问诸黎,竹刺藤稍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这是苏东坡《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中的一首。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一次在黎族兄弟家里喝酒,醉后迷了路,不知如何回家,随着牛粪寻找归途,有感而作了这首诗。 “半醉半醒”、“步步”、“西复西”等词语在语言上营造出了一种重复往回的效果,不禁令人联想到醉汉的蹒跚步态,别有趣味。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这首专写听鼓词的诗作《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由于写得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顺口,因此8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着。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一组(共七首)名为《江畔独步寻花》的绝句作品中最为人所知的第六首,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另,曾国藩日记中首句作“黄四娘东花满蹊”,估计是所据版本不同,我倒觉得更有可能。黄四娘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诗名《江畔独步寻花》,便不大可能是在黄四娘家里的小径上寻花,而应当是指位于她家东边的一条江边小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